中国的文化概论2010-2.ppt

  1. 1、本文档共1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的文化概论2010-2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和法律一样,是一种社会规范,对对社会生活秩序与个体生命秩序的设计。不过,伦理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规范,它以追求人的道德自觉为最高目的,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提炼出来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饰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在文化史上,虽然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也确实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系统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性成为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个基本要求。三者之中,前两者是外在的既定的,唯有德性方能主观能动地实现自己。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 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思想,由此形成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 二、礼 一般说来,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即“礼”;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和表述出来,上升为德目,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即“俗”。 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丰富,并且往往比前者更纯朴、更直接地体现着某个民族的品格。 “在上为礼,在下为俗。” (一)礼的涵义 礼原指祭祀用的器皿,后来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说文解字》释“礼”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而对“履”,则解释为“足所依也”,徐灝注笺说:“履,践也,行也。此古义也。” 可见,“礼”的本义是“行”和“践”。它最初是为祭祀鬼神而制定的,是人神沟通的桥梁。后又演变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社会行为的法则、仪式的总和。它强调人的行为按“礼”行事。 因此,古代统治者把礼看作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至上法宝。儒家十三经典籍中就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礼的涵义相当丰富复杂,大于礼俗、礼仪、礼貌的内涵。而且,礼的涵义还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礼的发展变化 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礼神到礼人的过程。可分为六大阶段: 1.周代以前的礼 主要指夏商两代。夏礼无文字可考。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明商代之礼,尚未形成社会人伦方面的制度,而只是尊神敬鬼之礼。 2.周礼 指从西周开始,依照血缘亲疏、等级尊卑标准制定的礼仪。 内容复杂,其范围上至朝政,下至婚冠丧仪、衣食住行,无所不包。主要特点在于重人际关系。 周礼通过繁复的仪式,定名分,成制度,规范着人们方方面面的行为举止。但并未僵化。 《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3.春秋战国礼的重建 礼崩乐坏,孔孟重建。 孔子认为其原因是“不仁”,故强调以“仁”为礼的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孟子则主张以灵活权变的眼光来看待礼。如淳于髡问礼、齐宣王问臣弑君。 4.两汉时期的礼教 汉初,叔孙通为刘邦制礼,主张因时世而制礼。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形成儒家礼教,对人民思想行为的束缚更为严厉。 现存汉代诗歌中有关男女之情的诗篇都没有越出礼教的范围。 但是,汉时礼教并未发展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如汉时并不遵守“妇人贞吉,从一而终”(《周易·恒》)的信条,文帝死前下令包括他最喜爱的妃子都可再嫁,东汉光武帝甚至亲自为他的寡居姐姐湖阳公主物色对象。汉宋弘为司空时,光武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因谓弘曰:“谚云:‘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