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人外治法.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风病人外治法

中风病人的外治法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张永全 教授 药物熏洗是将某些有治疗作用的溶液加热,使之产生蒸气,利用所蒸发之气体熏蒸病人的全身或某一局部,或用某些具有挥发性液体所熏发出的分子,来熏治和预防某些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熏蒸疗法是通过热气的作用,对皮肤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络脉、祛风除痹之功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药物熏洗 1st E.g. 伸筋草45g,透骨草30g,当归20g,川芎20g,木瓜25g,秦艽20g,威灵仙25g,羌活20g,独活20g,桂枝15g,牛膝20g,苍术20g。 加水2000ml浸泡1h后,文火煎沸趁热熏蒸患肢,待水温合适,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每次20~30min,每日早晚各1次,连用1周为1个疗程。 例方1 黄芪30g、地龙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6g、干姜10g、桑枝10g、独活10g、路路通10g、艾叶30g,上药加水3000 mL,煮开后文火煎煮15~20分钟后带药渣,先熏后洗,可用蘸药水的毛巾热敷患肢,每日2次。治疗10天。 E.g. 例方2 TIP   1、施行熏蒸疗法,应时时注意防止烫伤,各种用具易牢固稳妥,热源应当合理,药不应接触皮肤。   2、应用熏蒸时,要注意汗出过多,防止站立时虚脱跌倒。   3、小儿及智能低下,年老体弱者不宜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将选定的药物碾成粗末,鲜品捣烂。放入锅内文火煸炒至烫手取出,装入布袋熨烫局部;或先装入布袋,旺火蒸热取出,乘热把药包放在治疗部位上熨烫;或将药物研成细末,用布包裹或直接将药末撒于穴位或患处,用熨斗、热水袋、烫壶或炒热的盐、沙、麦麸等加热物体热熨。 2nd 药散熨法 现代研究表明,中药熏洗通过药力和热力的有机结合,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放松痉挛肌肉,改善细胞内环境的酸碱度,削弱酸性物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促进体内无菌性炎症的吸收,减少组织粘连和促进损伤的愈合,达到消炎、消肿、软坚散结及止痛的目的。 作用机理 POSITION  熨法操作时采用体位以患者舒适并能持久为原则。一般是熨头面、胸腹可采用仰卧位;熨腰背颈项可取俯卧位;肩胁部可取侧卧;四肢部可取坐位。 药熨法多用于因风、寒、湿、痰浊、瘀血、脏腑气血亏虚、经络痹阻不通导致的各种病症。 常用体位 STEP 1.护士自身准备(素质和仪表)。 2.核对医嘱,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解释工作。 3.将药物置入锅内,用文火炒(或按需要加适量的白酒或醋搅 拌后炒),炒时用竹铲或竹筷翻拌,至温度60~70℃时将其装 入双层布袋中,用大毛巾保温。 4.取合适体位,暴露药熨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 挡。 操作步骤 ◎局部皮肤涂少量凡士林,将药熨袋放在患处或相应的穴位上用力来回推熨。力量要均匀,开始时用力要轻,速度可稍快,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力量可增大,同时速度减慢。药袋温度过底时可更换药袋。药熨时间一般15~30分钟,每日1~2次。 ◎药熨过程要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烫伤。 ◎药熨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安置体位,整理床单位。 STEP 操作步骤 TIP ◎ 熨法一般需要裸露体表,故操作时应注意室温适宜,空气新鲜,注意避风,以免感受风寒。 ◎ 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 药熨袋温度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不宜超过50℃。药熨过程中若冷却后应立即更换或加热,若患者感到局部疼痛或出现水泡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适当处理。 ◎ 熨烫过程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有头晕、心慌应停止治疗。 ◎ 热熨治疗后的患者要注意避风保暖,不过度疲劳,饮食宜清淡。 注意事项 4rd 3rd 透骨草、防己、姜黄、三棱、莪术、桂枝 将细辛、桂枝、蜈蚣、地龙、乳香、没药、红红花、樟脑制成酒剂循经擦涂,再拍打皮肤至发红,最后用三棱针及梅花针刺血,治疗中风后遗症。 药物擦涂 浸泡外洗 穴位注射疗法是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的治疗手段,可以发挥药物的直接治疗作用,还可以发挥穴位的特异性治疗作用,二者结合功效倍增。 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血海、悬钟。 用药:血塞通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 穴位注射 5th 针灸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偏瘫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 合谷 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风市 头部取穴:运动区、感觉区、言语区 言语障碍:言语区、金津、玉液配合风池、廉泉、翳风、丰隆 针灸法 6th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