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文化的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和法文化的思考   [摘要]“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也是古老中华法系的“法统”,“和”是道之用,也是法之用。“和实生物”包含“和实生法”。从“中和”之道可以看到“中和”之法的三个特征:“中和”、“中正”、“时中”。从贵“和”之礼可以展现贵“和”之法的七个层面:道德与法律之“和”、法的天人之“和”、法统之“和”、实在法之“和”、综合为治之“和”、定罪量刑之“和”、法律生活之“和”。   [关键词]中道;中华法系;和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3-0021-10      宋代儒学家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称为“十六字心传”,朱熹更是直接定为儒家的“道统”(《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所谓“十六字心传”的内涵即“允执厥中”,简言之,就是一个“中”字。《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中”是天命之性、万物之理,自然也是法之性、法之理;“和”是道之用,自然也是法之用,是立法、司法和守法所追求与实现的结果或状态。“中庸”、“中道”、“中和”,同样是中国古代法之“法统”。   “和”,作为道之用、法之用,其在法和法律中的地位与价值,亟待作出重新的思考和定位。      一、和实生物,和实生法      法和法律究竟是怎样产生以及为什么产生的,我们的法理学教科书是这样阐述的: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形成,也就必然产生了法律。教科书通常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作为论证:“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当人类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对于这段名言,过去的解读重在强调国家与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或“阶级斗争的产物”。从根本原因上讲,这样理解没有错。但恩格斯说的“斗争”是有限度的,这就是“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即达到常言所谓的“斗而不破”的状态。为此,就需要建立共同遵循的行为规则,这便是法律。法律应是对立面不致同归于尽的关系的固化、规范化,或保障。所谓秩序,即不同归于尽的格局关系。法律就是维系这种秩序和关系的。显然,我们还可以从恩格斯的这段话中读出:国家与法是互相冲突的对立双方为了不同归于尽而让步、妥协、中和的产物。法律在本性上不是为暴力革命式的阶级斗争而设置的,那种斗争压根儿反对法律约束;法律是追求和谐、维系秩序的产物,是双方维持“斗而不破”有序状态的行为规则。正是在这一角度上,我们不得不赞叹,2500年前儒家思想家们已天才地猜测到,并系统地揭示了法律的价值和功能。这就是:寻求“中道”、寻求“和”。简言之,国家与法起于斗但成于和。   西周史官史伯有段论述“和”的名句:“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其中也包含着“和实生法”的天才猜测。   “和实生法”,不仅体现在国家与法的发生过程中,而且体现在一部部法律、法规的制订过程中。立法过程其实是一个各种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最后以“和”告终,新法诞生。否则,互不相让,新法就只会胎死腹中。   恩格斯描述了历史发展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原理:“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一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一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绝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形象地说,这个“总的合力”,恰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合力”者,“和”之力也。人类历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