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9年台湾历史上的四月.docVIP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49―2009年台湾历史上的四月   四月一日      1988年4月1日,台湾恢复“中国小姐”选拔。   1960年4月,由《大华晚报》主办的台湾第一届“中国小姐”选美赛,面临无人报名的窘境,主办单位不得不四处找人参加。当时,有位北一女中的学生报名,校方还反对劝阻,在各方压力下女孩最后退出了选美。第一届“中国小姐”选拔,经过预赛复赛及决赛选拔后,台湾高雄的林静宜当选第一届“中国小姐”,第二名至第五名分别为:叶睦秋、汪丽玲、沈斐文及李秀英。年底,原籍山东的李秀英在伦敦荣获世界小姐第二名。一时间,“中国小姐”的选拔成为台湾社会最热门的话题。各地掀起了选美热,被选上的女孩被赋予“国民外交”、“发扬中华文化”的严肃任务。而被选上的“中国小姐”,有的嫁入官宦之家,成为不少少女与家长羡慕的对象,有的则因工作或婚姻状况不理想,遭人非议。之后,社会上反对选美的声浪越来越大,1965年当局以“局势紧张”、“无适当主办单位”为由停办选美活动。这一停,就停了23年,社会各界以为“中国小姐”可能后无来者。直到1988年,台湾因争取到环球小姐主办权,才重新开办“中国小姐”选美。      四月二日      1980年4月2日,台“行政院经建会”通过《台湾电子工业发展计划》。   电子信息产业是上世纪60年代台湾兴起的一大新兴工业。其发展过程可分为装配、制造与设计开发3个不同阶段。进入70年代,台湾电子产品从简单装配逐渐发展到比较复杂的组装阶段,如从事电视机、录像机、高档音响、电子钟表、电子计算器及各种电子零组件等产品的组装。80年代起,台湾电子信息产业进入设计与制造时期,即技术密集产品发展时期。1979年与1982年,台湾先后两次召开科学技术大会。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策略性工业优先发展。1980年,台湾开始兴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台湾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兴起一批信息电子科技企业,成为台湾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1983年4月2日,画家张大千病逝。   张大千,原名正权,字大千,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阉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成就。1948年,张大千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张大千举家移居台北。当年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张大干先生归国画展”,台“教育部”更颁赠“艺坛宗师”匾额。1983年4月2日8时15分,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干溘然长逝,享年84岁。噩耗传向世界各地,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4月14日,在亲人悲泣、好友垂泪的哀痛气氛中,举行了张大干遗体入殓和火化仪式,遗骨后安葬于其在台故居摩耶精舍后院梅丘立石之下。按照张大千生前遗嘱,将其所居“摩耶精舍”捐给有关文化机构,后改为“张大干纪念馆”:将其一生所收藏的古字画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包括名画69件、书法6件、奇石4件及笔墨砚等文物。      四月四日      1972年4月4日,台湾《中央日报》连载《一个小市民的心声》。   上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接连受到重大打击,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发生的钓鱼台主权争议,更成为台湾大学生表达政治关怀的最佳途径。   1971年10月,台湾大学举办“言论自由在台大”座谈会,由于国民党当局多年的政治高压,知识分子大多噤若寒蝉,“言论自由”已是十分敏感的议题,因此主办人加上了“在台大”的框子,将议题限在校园墙内。会上,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悲愤地喊出,免于自由的恐惧和恐惧的自由,认为有事实根据的批评是责任感的表现,而言论的开放可使众多的智慧矿藏发掘出来。第一次座谈会的影响还未散尽,11月中旬再次举办的第二次座谈会“民主生活在台大”,陈鼓应再度应邀参会。1972年4月4日,《中央日报》副刊连续6天发表《一个小市民的心声》,文章署名“孤影”则与“鼓应”名字同音,以此来影射陈鼓应,并对其论点大肆讨伐。文章反对学生运动、反对言论自由,鼓吹应给予当局更大的权力,以保障小老百姓能“吃一碗太平饭”。此次连载也直接导致了,从1972年12月到1975年6月之间,当局对台湾大学哲学系内自由派学者进行整肃的一连串行动,后称“台大哲学系事件”。      1980年4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正式落成。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去世后,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于当年6月接受各界建议与治丧会议的决议,决定兴建纪念堂以示纪念。择定台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东、爱国东路以北、信义路以南之间地段为建堂基地,并对外征件。经征件评选,后决定采用圆山大饭店的设计者杨卓成的设计,于1976年10月31日破土,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