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实在”与“建构式认知”.docVIP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给定实在”与“建构式认知”   摘要:面对“资本主义”研究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复杂的研究脉络,如何从中梳理出一条反映该研究议题逻辑属性和内在发展脉络的线索,成为一项难题。“给定实在”和“建构式认知”作为一种哲学认识论上的区分,可以为梳理“资本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提供独特的视角。概而论之,第一种视角的“资本主义”研究有着很强的本质主义色彩,大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学派、德国唯心主义学派和纯粹的经济形态研究三种类型;而第二种视角的“资本主义”研究的认识论基础是后现代主义的相关思潮,其主要的研究路径是遵循知识考古学的相关原则,追溯其概念,分析其被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和效果。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这两种研究视角的划分,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其他人类既定政治社会认知的形成过程,从而突破既有的认知束缚。   关键词:资本主义;给定实在;建构式认知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革命语境中的‘资本主义’:一项概念史考察”(项目编号:201500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全球治理”(项目编号:16JZD008)   中图分类号:D0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5-0053-08   一、作为研究视角的“给定实在”与“建构式认知”   作为一个人们不假思索便可以脱口而出的日常词汇,“资本主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见到附着于各种名目的“资本主义”。在学术研究领域,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文献也可谓浩若烟海。在收录中文期刊文献最为全面的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资本主义”一词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检索结果113088条,即使将检索范围限定为篇名检索(即文章标题中必须含有“资本主义”一词),得到的结果依然有13351条。① 在收录中文图书(包括中文原著、中文译著)最为丰富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中,通过对馆藏中文图书数字化资源库进行题名为“资本主义”的检索,共得到检索结果3215条。② 在外文文献方面,笔者选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常用的英文期刊数据库――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和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HCI)进行联合检索,通过检索词“capitalism”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检索结果20893条。③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内容庞杂,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领域。如此,考虑到“资本主义”相关研究成果的丰富性以及涉及学科的广泛性,一种笼统、概述式的综述便成为一种奢望,更遑论通过对文献的评述呈现这一研究议题自身的逻辑属性和内在的发展脉络。   “给定实在”和“建构式认知”是一种哲学认识论上的区分。所谓“给定实在”,指的是这样一种理论观点,即我们感知、意识和言说的各种“事物”都先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认知者或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研究人员)的主观意识及我们所使用的符号系统(话语、文本、理论)而存在,或者说这些“事物”独立于我们的观念意识及符号系统之外,不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意识及符号系统,是有待于我们用主观意识去认知和用相应的符号系统去表达的一种纯粹自主的、给定性的实在。④ 从这种理论立场出发,我们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呈现研究对象的一个面相(属性)或者多个面相(属性),从而实现对各种既定客观实在的准确表现或再现。而“建构式认知”则与此相反。“建构式认知”的研究范式不承认有一个纯粹自主的、给定的、超越于我们主观意识及话语系统而存在的“给定实在”,它认为作为我们感觉、意识和言说对象的那些“事物”都是由我们采用的语言符号(及相应的话语、文本、理论)建构起来的。⑤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语言符号之外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实在”,或者我们所有感觉和意识到的一切都是话语建构的产物,而是说,客观世界只有经过特定语言符号的构造才能成为我们感觉、认知和实践的对象。“建构式认知”的研究范式并不否认我们建构的各种“客观实在”在话语系统内部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如果对这两种研究范式作一种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的追溯,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认识论预设截然不同。前者有着很强的本质主义色彩,认为事物存在着一个深藏着的唯一的本质,并且这种本质规定着现象,是现象存在的依据。而我们的任务则是透过现象达到对存在于诸多现象后面的、为诸多现象所共有的、规定着现象之存在的那些根本性的?|西作出正确把握。而后者则明显受到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通过反对各种“给定实在”的既定叙事,寻求对知识观念的差异性、多元性的解释,体现为一种多元主义的“话语(或文本)建构论”立场。⑥ 作为一种研究理念或者思想资源,哲学诠释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