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及在商业竞争中的运用
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及在商业竞争中的运用
高泽辉
(红河学院 工学院 云南 蒙自 661100)
摘? 要: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先秦的重要文献之一,关于其核心思想,历来论者很多。学者多以儒、道思想探讨《孙子兵法》一书,并未能凸显《孙子兵法》的独特思想。本文尝试从文本就《孙子兵法》一书的思想体系提出一些新的看法,论证“争利”乃其核心思想。 同时书中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竞争战略模式,我们也可以将它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应用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孙子的竞争战略模式,不仅是兵战模式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商战模式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争利;企业;策略
春秋战国期间,诸侯间互相征伐,战火频仍,列国纷纷追求富国强兵之道,军事上的发展得到相当大的重视。诸侯为求在战场上可以克敌制胜,使国家更加强盛,往往招揽一些擅长軍事的人才,一些军事思想家思考解决军事上问题的书籍也适时而生。春秋末年的孙子(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便是军事思想家(即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撰写的兵书《孙子兵法》是一部总结春秋以前和春秋时各类战争经验的集大成的名著。有关孙子的生平记载不多,司马迁在其撰写的《史记》中言:“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卢。”仅略述其名字及活动时期,对其生平亦只详述“三令五申”一事,其它“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等功绩则简短叙述[。不过,《孙子兵法》一书本身已足以让作者名垂千古。当代学术界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不少思考对后学都具有启发意义。只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的探讨却仍然人言人殊,歧见甚多,或说其与儒家思想相通,或说其受《老子》的唯物辩证思想影响。有鉴于此,笔者将从《孙子兵法》的立论基础入手,论证其军事思想的立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同时将书中的思想移植到现代商业竞争的领域中,许多西方营销专家,都把《孙子兵法》视作为“20世纪和21世纪最有价值的商战智慧”。他们在商战上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了《孙子兵法》在现代商战中的广泛应用。
那么,他们究竟在《孙子兵法》中找到了什么呢?或者说《孙子兵法》中究竟有哪些宝贵的智慧精华给他们以如此重要的启示呢?
毫无疑问,《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战略思想;避实而击虚,因敌变化而取胜的应变策略;令之以文,齐之以威,令民与上同意的带兵原则;千军易找,一将难求,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人事哲理,几乎都成了西方许多企业家用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法宝,成了他们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竞争策略、经营手段、激励机制的思想智囊。
一、《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争利
(一)为国家之“利”而战
我们认为《孙子兵法》的立论基础在于人性的追逐私利。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那就是要争取国家利益。孙子极为重视国家利益,《孙子兵法》全书用了51个“利”字,可以见出孙子基本上以国家利益来决定是否進行战争。《火攻》篇说: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费留”是指攻取城池之后,未有足够力量维持其胜利,拖延了时间,最终招致凶险,枉费了国家的资源,而又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利益。
所谓“非利不动”指没有国家利益则不动兵,换言之,若国家能够得到利益则应该动兵。“非得不用”,指没有十足战胜的把握,就不用兵,换言之,若有十成把握,就应该向敌国进攻。
(二)对 “非战”思想的辨析
孙子在《火攻》篇提出了“非危不战”,指当国家没有遭遇危难时,便不应该发动战争。表面看来,孙子似乎不主张为争利而战。曾国垣在《先秦战争哲学》中就说:
《孙子·火攻》:“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则止。”同篇:“非利不动,非得不用。”仅就这两段话而言,孙子的战争目的似乎为了利,不利于战,绝不动兵;没有得胜的把握,绝不用兵。反过来说,只要于我有利,只要有把握得胜,就可以发动战争,这岂不离开那个“义”字太远了?不过,孙子在“非利不动,非得不用”之下还有“非危不战”四字。一个国家没有到危急的时候,即使有利,有把握得胜,还是不战。所以,孙子所提出的战争目的,不是侵略的,不是不义的,而是谨慎的处理战争,仍归于义。
曾氏指出孙子提出“谨慎的处理战争”,这是有道理的,但其将“非危不战”归结为奉行儒家仁义之道,这就值得商榷了。孙子在《谋攻》篇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高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曾氏认为这是“‘全存’的战争思想,乃本于儒家的道”,并且进而申论:“惟有孙子本于儒家的道,具有慎战的思想,是以‘非危不战’的动机,行‘不战而屈’的结果:兼动机说与结果论而有之。”在笔者看来,很难从孙子其书,甚或其家学、言行等得出其思想合于儒家仁义之道的明证。对《孙子兵法》中有关非战思想的内容实有进一步辨明的必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