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小学-张爱玲西式教育启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氏小学-张爱玲西式教育启蒙

黄氏小学:张爱玲西式教育启蒙   在研究张爱玲的浩瀚资料里,张爱玲胞弟张子静和台湾季季女士合著《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的可信度较大。姐弟俩仅相差一岁,又有较长的共同生活经历,对于张爱玲的早年生平,除了她本人不多的几篇自述性散文外,《我的姊姊张爱玲》提供了旁人无法提供的珍贵材料。 张爱玲就读的第一所学校黄氏小学,是她西式教育启蒙的起点,对其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但长期以来,很多资料对这所小学语焉不详,甚至以讹传讹。 张子静说,黄氏小学是教会学校 在张子静之前,于青在《张爱玲传略》里说“张爱玲小学就读于上海黄毛小学”,此处“黄毛小学”应即张子静所述“黄氏小学”,纯属形近而讹。 《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对“黄氏小学”的表述非常有限,一共只有三四处。第二章《童年》里,张子静回忆起1928年,父亲带着一双子女从天津搬回上海。这时受西方思想影响极深的母亲黄逸梵(原名黄素琼,逸梵是英文名Yvonne的中译)从国外返回,首先是为了挽救婚姻,其次也是因为女儿大了,到了上学年龄。而母亲认为学校的群体教育才是健康、多元的教育,于是—— 坚决要送姊姊去美国教会 办的黄氏小学插班入学六年级。 与此相呼应,张子静于后文引述张爱玲的自传性散文《必也正名乎》里的部分文字。结尾就涉及到“张爱玲”这个名字的由来: 十岁的时候,为了我母亲主张送我进学校,我父亲一再地大闹着不依,到底我母亲像拐卖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她一时踌躇着不知道填什么名字好。我的小名叫烘,张蟆两个字嗡嗡地不甚响亮。她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她一直打算替我改而没有改,到现在,我却不愿意改了。 不难得知,”爱玲”这个在当时普普通通,却在以后大红大紫的名字,和母亲脱不了干系,同时她也是先有英文名Eileen,再由母亲于心急慌忙中翻译过来的。而目的竟是为了在读黄氏小学时可以叫得响。 这之后不久,张氏姐弟的父母离异。张子静接下来的回忆,略带伤感: 那时姊姊已进了黄氏小学,住在学校里。每逢假日,家里的司机会去接她回家。父亲仍然不让我去上学。我在家里更为孤单了。以前私塾先生上课,姊姊会问东问西,现在剩下我自己面对私塾先生,气氛很沉闷…… 或许由于遭逢了离婚事件的打击,父亲吸毒过量,被送进医院接受戒毒治疗。出院后不久,一家人搬到今延安中路原名康乐村十号的一所小洋房里。这时,张子静述及一处细节: 姊姊就读黄氏小学后,继续在学校学弹钢琴。后来还曾特别到一个白俄老师家学钢琴,一周一次。 从母亲的执著、学校是住宿学校并设有钢琴课,还有张子静明确的态度,这几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则黄氏小学是“美国教会”小学,逻辑上似乎是合理的。 那么,有没有以“黄氏”为名的教会小学呢?笔者查阅《上海宗教志》、《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动资料简编》等资料,美国基督教在沪设立的教会小学共有44所,但并没有黄氏小学的名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是圣玛利亚女中附小? 有位笔友推测,该校可能是圣玛利亚女中附小。他介绍:“圣玛利亚女校,由美国圣公会创办于清光绪七年。首任校长是中国人黄素娥。”而且,《长宁区志》有载,该校于“清光绪三十四年,设师范科,民国十三年,曾设实习小学及两年制的预科班,实习小学于民国二十六年停办”。 他的思路是,早年间华籍女子任职教会学校校长的例子屈指可数,为纪念首任华裔校长黄素娥,“圣玛利亚女中附属小学”便俗称“黄氏小学”。或由于学校的正式名称太过冗长,所以略称“黄氏小学”。而以后张爱玲还继续就读圣玛利亚女中,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 仔细推敲起来,这一推论漏洞颇多。 黄素娥的父亲黄光彩和母亲黄氏,分别是受美国圣公会洗礼进教的首位中国籍男子和女子。黄素娥的丈夫则赫赫有名,是参与创办圣约翰大学的美国人卜舫济。1918年黄素娥因病去世,故应与1924年所办圣玛利亚实习小学毫无干系。另外,此前黄素娥本人办过慈善堂,也同以圣玛利亚为名。 当时,中国的教会学校有以所属教会名、堂名命名的,却没有一家以校长名字命名。而教会学校纪念有功之职员的通行做法是在学校里面建楼,如圣约翰大学的思孟堂,纪念因营救落水的中国朋友而遇难的孟嘉德牧师。而圣约翰大学倒也没有忘记这位黄素娥校长,1919年“约大”举行40周年纪念会,该校同学会和校友们发起捐银,建筑新交谊室。1929年12月14日,交谊室举行落成典礼。 再者,同时期还有别的学校,校长也姓黄,这些学校的附属小学难道都可称为黄氏小学?即便真有这样的俗称,却从未有更多人提及,这正常么?至于说校名过于繁琐,其实圣玛利亚女中有个俗称,就叫“圣校”,如果黄氏小学真是圣玛利亚女中附小,为何不索性俗称其为“圣校附小”呢? 是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