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大司天理论的形成与现代研究述评.ppt

六气大司天理论的形成与现代研究述评.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气大司天理论的形成与现代研究述评

六气大司天理论的形成与现代研究述评 运气学说原来是以年为五运六气的主司时间单位,包括每一运、气各司一年的岁运、岁气和五运、六气共主一年的主、客运五步和主、客气六步。明清学者则将六气主司时间扩大为一气主司六十年,六十年内前、后三十年间有着司天、在泉那样的阴阳对应关系,从而形成“大运气论”或称之为“大司天论”,试图以运气的变化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医家的诊疗特点与学术思想变化。 “元会运世说” 是六气大司天理论形成的思想之源 北宋邵雍把说明一年之内气象、物候变化的汉代卦气说推广到整个人类历史,甚至整个天地从生成到毁灭的历史。把天地的一次生成和毁坏的时间段称之为一元。 一、六气大司天理论的形成 一元有十二会,犹如一年有十二月;一会有三十运,犹如一月有三十天;一运有十二世,犹如一天有十二时辰;一世有三十年,犹如一时辰有三十刻。 元、会、运、世的关系是年、月、日、时的比例的放大。 “元会运世说”将卦气说加以推衍,制订了一个宇宙历史年表,试图用卦气说的阴阳消长法则解释宇宙和人类社会变化的规律,并得出天地有终始的结论。其目的是要说明从尧舜到宋朝邵雍所处的时代,正是一元之中,好像一天的中午时候,是正在兴盛的时代。 。 明末清初的费启泰著《救偏琐言》,提出了大运、小运的概念,认为小运包括在大运之中,是大运的组成部分,故就运气与疾病的关系而言,他强调以大运为本,以小运为末,同时又要注意疾病的实际情况以辨证治疗。 费氏还首先将运气变化与中医治则治法的沿革相联系,认为历史上中医名家治疗法则的差异并不是因为他们各偏执一端,而是各时代之大运使然。 清代乾嘉间名医王朴庄则发展了费氏之说,提出了大运气论。 陆 九芝禀承了王氏六气大司天的理论,排列了自黄帝八年到清同治三年的干支纪年序列,依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六气先后之序,分别标记各个甲子的司天、在泉之气,并依此对医学史上重要的医学流派或医家的治法用药特点与其司天在泉之气的相符关系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二、六气大司天理论的现代研究 上世纪50年代初,章巨膺即对六气大司天理论推崇备至,其在《重刊世补斋医书序》中,首先提出小循环、大循环、最大循环的观点来论证六气大司天理论的科学性,其中一昼夜晨午昏霄为小循环,春夏秋冬一周年为大循环,六十年则为最大循环 。 现代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六气大司天理论的研究,几乎都得出了肯定性结论 。 蔡坤坐从广义伤寒的角度,引历代医家治伤寒的经验,剖析六气大司天的运化,以证明不同的气化其疫病的气化是不同的,其治疗用药当然也会不同。指出葛洪《肘后方》主要论述湿土之伤寒的证治,陈延之《小品方》主要论述燥金之伤寒的证治,深师《深师方》主要论述燥金之伤寒的证治,姚法卫《集验方》主要论述风木之伤寒的证治,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主要论述湿土之伤寒的证治,刘完素主要论述的是燥金之伤寒的证治,朱丹溪主要论述的是君火之伤寒的证治,李东垣主要论述的是寒水之伤寒的证治,张介宾主要论述寒湿之伤寒的证治,余师愚主要论述的是湿燥之伤寒的证治等。 表1 六气大司天与各家学派的关系 甲子周期 司天在泉之气 代表 医家 生卒时代 生活地域 学术观点 四十八(124-183) 四十九(184-243) 寒水,湿土 风木,相火 张仲景 约150—219 河南南阳 偏于寒邪伤阳 六十五(1144-1203) 燥金,君火 刘完素 张元素 约1120-1200 1151-1234 河北河间 河北易县 火热论寒凉派 脏腑辨证用药 重视扶养脾胃 六十六(1204-1263) 寒水,湿土 李杲 王好古 1180-1251 1200-1264 河北正定 河北赵县 补脾胃升阳气 阴证论,温补脾肾 六十七(1264-1323) 六十八(1324-1383) 风木,相火 君火,燥金 朱震亨 1281-1358 浙江义乌 相火论滋阴派 七十二(1564-1623) 寒水,湿土 张介宾 1563-1640 浙江绍兴 阳非有余论 七十三(1624-1683) 风木,相火 吴有性 约1582-1652 江苏吴县 瘟疫学说(湿热) 七十四(1684-1743) 君火,燥金 叶桂 1667-1746 江苏吴县 温病卫气营血辨治 也有学者研究了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医学术流派演变的关系,认为寒温学派在中医历史上的交替发展、争鸣、自成体系,无不和不断更替变迁的寒冷与温暖之历史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几千年历史气候的寒温变化,是中医学中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产生的真正原因。如东汉末年气候的急剧变冷,促成了《伤寒杂病论》成书。隋唐时期《伤寒论》流传不广,是因为气候变暖,流行温病。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