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寨布依族地戏衍变和启示
大寨布依族地戏衍变和启示
摘 要:大凡事物在历经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仍能焕发生机,一般都要经历漫长的衍变过程。大寨布依族地戏在其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衍变,如其面具的衍变、演出场地的衍变及经费来源的衍变。这些衍变充分体现了大寨地戏人的坚韧与智慧,又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大寨布依族地戏传承与发展中所遭遇的诸多无奈与困境,同时也带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大寨布依族地戏;衍变;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43-02
贵州地戏是安顺屯堡移民在明代调北征南时从中原带来的军傩及民间傩与当地的民情、民俗结合所形成。①后来逐渐在安顺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中流传开来。贵阳市花溪区的布依族村寨――大寨也传承着一堂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地戏。一般而言,大凡事物在历经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仍能焕发生机,一般都曾经历漫长的衍变过程。大寨布依族地戏历经三百年风雨传承到今天,能够获得2005年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的傩文化舞台艺术比赛金奖等多项荣誉,并在2007年入选贵阳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衍变的结果。这些衍变既充分体现了大寨地戏人的坚韧与智慧,又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大寨布依族地戏传承与发展中所遭遇的诸多无奈与困境,同时也带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大寨布依族地戏面具的衍变
地戏演员上场表演时,头部必须戴上代表各自所扮演角色的面具。这些面具不仅木质讲究,且雕刻精细,并分别绘以红、黄、蓝、绿、白等颜色。这些颜色中,红黄代表忠臣,白代表奸佞,绿蓝代表小鬼,各具神态,造型生动,形象逼真。②大寨布依族地戏面具的衍变主要体现在数量上、穿戴方法以及村民对待面具神灵宗教色彩的观念的衍变等方面。
大寨布依族地戏的第一批面具,都是用来演杨家将,一共37面。是由大寨村老人龙德甫捐出自己的一棵大白杨树,并到平坝县龟山寨请来著名的沈姓雕刻师精雕而成。1958年村里设立文化站,面具交由文化站统一管理,但因管理不善,遗失了两张。1964年至1967年搞“四清”和“文化大革命”,大寨布依族地戏一度被视为“四旧”而遭禁演,面具遭没收。文革结束后面具得以归还,但遗失了五张。1979年正月十五是文革后首次恢复公演,观众数以万计,引起了市、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并拨款5900元。地戏团由此添置了48张面具,使得全堂地戏《三下河东》、《九转河东》全像开齐。但因为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及时做好防腐、防虫等保护工作,以致只剩下25面。2006年因排演新剧目《千里走单骑》又新做了10面,所以目前一共还存有35面。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地戏面具数量的衍变其实折射出传统艺术在不同时代所遭受的不同境遇及其焕发的顽强生命力。
地戏的面具最初都是戴在头顶上,或者直接戴在脸上。但两种戴法都有缺陷。如前者,一是戴不牢靠,动作幅度大一点就很容易往下掉;二是不能直面观众,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面具带给观众的神秘感。后者,首先是不太卫生,如果没有对面具及时进行清洗保养,就直接贴在皮肤上,容易造成过敏;其次,因为每个演员的脸型大小各异,都要定做,这样不利于传给新演员;最后一点是会导致演员的视线不太好。这些缺点促使了大寨地戏团的主要成员――杨六郎的扮演者罗孝贤经常去思考改进的办法:能否做出一个东西把它支住,既不遮住视线还可增加演员的高度。后来终于想出来只要一个面具支架就可以避免上述所有的缺点。支架是用篾条做成,织成圆、中空的直角三角形状,为了保持带给观众的神秘感,要将筒状黑纱从顶部套下来。直角的短边是圆形,正好箍在头上,长边的两端正好可以卡住面具的里面,上面是在眉骨处,下边正好在唇部。后面用绳子系住,确保不会松脱。这样戴在头顶上,人的面部有黑纱罩住,可以保持神秘感,而真正的面具其实已经戴在头顶上,但因为有黑纱把脸罩住,不仅不会给人以突兀或奇怪之感,还能增加演员的身高,使身形更显高大,台步、身段动作也比以前更有气势,更好看。这无疑体现了大寨地戏人勇于创新的思想及较强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地戏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后来,这一创新被周边其它地方的地戏团纷纷效仿。
大寨布依族地戏与其他地方布依族地戏一样,可能都是“从‘扮傩’而来”。③而傩是古代人们在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这在古代不同时期都有相关的文献记载。如晋宗懔《荆楚岁时记》说,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击细腰鼓,戴“胡头”,扮金刚力士驱逐疫鬼。此“胡头”即面具。因此面具过去在大寨布依族人的心里,是极为虔敬地把它们当做神灵一样看待的。面具平时均保存在大木箱内,不到来年的正月初五,谁都不能擅自开启。到了正月初五则要举行严肃的开箱仪式。这个仪式通常又称为“请脸子”,各地程序形式略有不同。大寨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