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中长期发展展望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中长期发展展望
张炳荣 钱良国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必须具备的两个前提,和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的现状及展望入手,提出了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中长期发展展望的初步看法。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考虑,当前以商业化为目的的电动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的基本条件仍不成熟。以显示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为主要目的,在政府主导下适度开展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示范运行是必要的。提出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当前规模化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应首先以纯电动和充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为重点,从经济适用纯电动出租车和轻型纯电动商务车为切入点;城市公交车则应以混合动力客车为重点。建议应以理性、科学和可持续的态度对待当前节能与新能源客车产业化项目投资。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经列为我国《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战略重点。在国家产业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的刺激下,伴随2011年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的规划目标和十城千辆示范项目的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大干快上的局面。中航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石油、中海油等产业巨头的积极介入,地方政府一个接着一个宏伟规划相继出台,一个接着一个大型投资项目破土动工,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热度催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无疑将对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已有42家企业、47种新能源汽车产品列入中国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仍面临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基础设施等诸多制约。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前,以产业化为目标的规模推广应用仍难有实质性进展。《规划》确定在2011年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这个目标,还有一年多时间,面临的问题提醒我们,当前应特别重视少一些冲动,多一些冷静;少一些盲目跟风,多一点理性和科学。《规划》已经明确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战略重点和具体规划。正确领会、贯彻落实《规划》,对于实现我国汽车工业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以纯动力和充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为产业化的战略重点,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就我国节能与新能源客车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中长期发展的展望谈谈看法。1.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两个前提
实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必须具备两个前提:第一是技术上的可行性,第二个是经济性上的可行性。
1.1 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现状仍不能满足产业化的基本要求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十五计划以来,国家规定了新能源汽车科技规划,并在国家“863”项目等国家项目的推动下,我国在节能与新能源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支能力较强的科研队伍,有力推动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力度下,我国加快了新能源汽车研发步伐,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键零部件体系,新能源汽车制造体系逐步建立,开发了一批新能源汽车,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城市开展了小规模示范运营,为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实现新能源产业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作为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热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动力蓄电池系统、电动汽车动力集成系统和电动汽车公共能源供给系统关键技术和产业化进程,仍不能满足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基本要求:
1.1.1 动力蓄电池系统仍是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技术瓶颈。
目前,可用于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只有镍氢蓄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镍氢蓄电池只能用于普通混合动力汽车(HEV)。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EV)和纯电动汽车只能采用大容量锂离子蓄电池。
单体镍氢蓄电池的性能基本上能够满足HEV的要求,但由于HEV的工况环境下不具备防止由于“-V△”特性产生“热失控”问题的基本条件,镍氢蓄电池用于HEV,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制造成本也难以满足电动汽车的要求。日本丰田2006年 已经发布了在电动汽车上以锂离子蓄电池替代镍氢蓄电池的具体规划。当前小容量高功率型锂离子蓄电池的性能仍不能满足HEV的要求,丰田相关规划也没有实现预期进度。
从单体蓄电池技术现状考虑,HEV产业化的条件仍不成熟。
我国大容量能量型锂离子蓄电池的性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纯电动汽车的要求,虽然制造成本仍高于阀控铅酸蓄电池,但部分采用锂离子蓄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已经优于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