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白华一首小诗佛禅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宗白华一首小诗佛禅精神

论宗白华一首小诗佛禅精神   【内容摘要】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是在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综合影响下确立的,而在中国文化思想中,佛家思想对宗白华的影响尤其深刻。宗白华的小诗就是其渗透着佛禅精神的审美创造。在今天所能见到的宗白华最早的诗作《赠一青年僧人》中,宗白华多处化用了佛教典故、术语等,展现出少年宗白华带有鲜明佛学色彩的人生体验,也展示了其美学思想中的佛禅精神。 【关键词】宗白华 小诗 佛禅精神 生命体验 一般人谈及宗白华的诗,总是忘不了他的《流云》,这是宗白华唯一的诗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诗一派的殿军之作,具有重要的地位。1945年,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召开座谈会,会见少年中国学会在重庆的会员时,毛泽东就曾经拍着宗白华的肩膀问他:“你现在《流云》小诗还写不写?”①可见,其《流云》小诗在当时影响之大。其实,宗白华的律诗也同样写得非常出色。翻开《宗白华全集》第一卷,第一篇文字就是《律诗四首》,其写作的时间是1914年的1月至2月间,是宗白华当年游浙江上虞东山寺时所作,当年宗白华仅仅17岁,这是现今能见到的宗白华最早的文字。后来,宗白华认为写作旧体诗影响了自己情绪的表达,使自己显得老气横秋,便改写新体诗,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这仅有的四首格律小诗中,仍然能看到宗白华过人的才气和与众不同的精神境界,尤其是最后一首《赠一青年僧人》,其中所渗透的佛禅精神,可以成为今天的研究者认识宗白华人生之初的美学思考的有效佐证。 一、宗白华小诗的佛禅精神的发现 宗白华的《律诗四首》由宗白华的好友汪辟疆刊于1944年8月重庆出版的《中国文学》第1卷第3期上,1947年被收入到他的诗集《流云小诗》中。汪辟疆刊发此诗时,在诗后题记中说:“白华以《流云》蜚声艺坛,世多知之。然其律诗之工,世人不能尽知也。”他还欣然和诗云:“笔砚从今定可烧,登台作赋枉君苗。扁舟载梦来青嶂,好句摩云动碧霄。独契灵源归妙谛,细参回味累终朝。何时换骨寒灯下,待向丹元问郁寥。”②汪辟疆所和之诗乃宗白华《律诗四首》中的最后一首《赠一青年僧人》,该诗云: “师是丹霞佛可烧,我从火宅识灵苗。 濠梁始信鱼知水,松岭今看鹤在宵。 汩汩寒潮注江海,微微尘梦续昏朝。 云霾月黑三千界,天谴斯人慰寂寥。” ③ 汪辟疆所赞叹的,不仅仅是宗白华的“好句摩云”,更是宗白华的“独契灵源归妙谛”。“灵源”本是从道家语“灵根”衍化而来,汉扬雄撰《太玄经》中有“美厥灵根”之语,注云:“灵根,道德也。”唐代石头希迁禅师五言诗《参同契》中,衍化为“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用以指理、心,即本体,也就是“法性”,被视为光明皎洁、无所不在的万法之源。所谓“妙谛”,本意为精妙之真谛,后来成为佛家常用语,用以指代佛法所说的真理。汪辟疆在此借用这两个特色鲜明的词语,明确指出了宗白华此诗与佛法的独到契合,的确是一语中的。 汪辟疆是宗白华小诗佛禅精神的第一个发现者,这一发现是极具学术价值的,其对今天理解领会宗白华美学思想与佛学的渊源关系,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可惜的是,后来的研究者对此多视而不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二、宗白华小诗的佛禅精神探析 《赠一青年僧人》是宗白华的律诗四首中佛学色彩最为鲜明的一首。诗的起始句化用了佛教禅宗的一个著名的公案――丹霞烧佛,借以表达宗白华对青年僧人的赞许。 丹霞禅师本是唐代的一位禅门高僧,法号天然,以曾驻锡南阳丹霞山得名。据说唐宪宗元和年间,丹霞禅师来到洛阳龙门慧林寺。正值冬天天气寒冷,禅师想烤火取暖,可是院内别无他物,禅师便把殿里的木佛像拿来烧了。院主一见大惊:“这是佛像,你怎么敢烧呢?”禅师不慌不忙地说:“我在烧取舍利子。”院主没好气地说:“木佛哪有舍利子?”禅师道:“既然没有舍利,那就再弄两尊来烧!”④在禅宗的历史上,一些悟道的禅师往往有惊世骇俗的特异行为,超出一般的逻辑思维,其目的在于借此棒喝世俗成见。丹霞禅师的行为提示人们,在一个悟道者心中,佛像只是个象征,是让懵懂的芸芸众生有个具体的认知实物。若只执著于象征的事物,却忽略了其内在深意,这就成了一种执著,便永远无法体会到佛法所带给我们的感悟。历代禅门公案所最常揭示的道理,也就是要人破除迷惑,见到真正的佛性。 诗中宗白华还引用了《庄子“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明代鹿善继的《答范景龙书》等,也都引用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之句。其意在说明禅修者所得高妙之境界,无可言说,只能以心体悟,他人更无法解知。 宗白华不留痕迹地化用禅宗公案、典故入诗,虽是意在赞扬“青年僧人”修为境界之高,实际上也说明了其本人对禅悟境界的理解和体悟。关于这一点,今天的我们虽然无法解知,但从其律诗四首中的前两首《游东山寺二首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