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 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矿 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

XXXXX煤矿 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 二0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 XXXX煤矿 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工作,提高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探测技术与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地质保障能力,深入排查煤矿深层次的潜在隐患和问题,切实做到煤矿灾害综合治理超前预防实现源头治理,特制定以下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措施: 1.1 矿井概况 XXXXX,隶属于XXXXX有限公司,企业性质为地方国有,属六证齐全生产矿井,矿区东西长约5500m,南北宽约4700m,由个拐点坐标圈定,.8674km2。限采二1煤层,限采标高为+200m~-400m。 开采水平为-160m。采用单水平上下山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采煤,矿井正常涌水量160m3/h,最大涌水量200m3/h,井田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根据2013年8月河南理工大学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矿井进行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5.76m3/t,绝对瓦斯涌出量2.62m3/min,属瓦斯矿井;煤层不易自燃,煤尘有爆炸性。 1.2 采区划分 井田共划分为23采区、24采区、45采区和25采区四个采区。 1.3 工程地质 1.3.1 二1煤层顶板 根据井田地质勘探报告、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以及矿井近几年开采揭露情况:二1煤层位于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煤层相对埋深374.6~435.5m,煤厚沿走向NW和倾向WE呈波浪起伏,有厚薄相间现象。煤层顶板由于受滑动构造影响,二1煤层伪顶缺失,工作面回采期间仅局部见0.1~0.3m厚深灰至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二1煤层与其直接顶粉砂岩直接接触,该岩层厚度2.33~11.16m,岩性灰色,粉粒砂状结构,具裂隙,裂隙充填方解石脉,层面含大量白云母片及炭质。上接深灰色砂质泥岩,层厚在3.4~11.16m,局部偶含0.04m厚的二3、二2煤线,距二1煤层顶板10.5m左右;其上部为砂质泥岩和砂岩互层产出,由二1煤层顶板到五煤段间隔173.16~226.67m左右,总体来说区内二1煤层顶板主要以细粒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中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次之,其中,矿区西南部主要以细粒砂岩为主,矿区东北部主要以砂质泥岩为主。 1.3.2 二1煤层底板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图纸显示结果,以及井下采掘巷道实际揭露区内二1煤层伪底大部分缺失,局部见有深灰色,块状构造伪底,产大量植物化石,厚度在0.1~0.6m之间,下接石炭系上统太原组深灰色粉砂岩,岩性粉粒砂状结构,遇地质构造裂隙发育,厚度2.85m,接粉砂岩下部为5.28m厚的灰色砂质泥岩,中间夹薄层菱铁质泥岩,富含植物化石,底部常为深灰色砂质泥岩,距二1煤层底板8.13~14.5m左右,总体来说区内二1煤层底板主要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地段为细粒砂岩、粉砂岩,含少量伪底炭质泥岩。 1.4 地质构造 1.4.1 断层 井田受次一级构造—西蒋庄北斜控制,地层走向北东70°,倾向南东,整体呈一单斜产出,倾角10~16°。井田构造以断裂为主,并伴有箕山滑动构造,井田共发现有五条正断层,其中三条为区域断层,另两条为其分支断层。区域断层分为两组,走向均为NE向。王屯断层(F1)和徐庄断层(F17)为一组,倾向NW,两断层同期形成,时分时合,构成了井田南部边界,断层落差大于500 ~1000m,控制程度可靠;另一组为申家门断层(F4),倾向SE,落差60~200m,为井田西北部和边界断层,在本井田范围内控制可靠。另两条断层位于井田东北部,均属申家门断层的分支断层,走向NE60~70°,落差0~60m,断层控制程度较为可靠,其中F4—2断层不在本井田开采范围内,对本井田无影响。 1.4.2褶曲 狗头岭背斜该背斜轴部主要在本区南部边缘~东南外围一线。轴面走向40~55°,轴面倾向SE,倾角约50°。枢纽向NE倾伏,倾角<10°。两翼反倾;东南翼倾向SE,倾角14~30°;西北翼倾向NW,倾角33°。该背斜长2000m。该背斜核部地层为∈3ch。该背斜西北翼多被F1、F33断层切割破坏;东南翼保存相对较完整。 1.4.3 滑动构造 改革滑动构造(F76)分为F76—1下、F76—2上两个滑面。下部滑动面(F76—1):分为南北两个滑面,南部滑面沿F17断层面发育,北部滑面沿F4断层面发育,而后两滑动构造面相交平面闭合,平面形态呈菱形分布。滑面浅部倾角70°,向深部逐渐变缓,并最终在地层深部大致在二1煤层上部25~60m处相连,剖面上呈“锅底形”。滑面内岩芯破碎,有明显擦痕、揉皱痕迹。滑面下盘即滑体主要由二迭系上下盒 子组成,总体为一向南东倾的单斜构造,倾角20°左右。滑面上盘与滑面下盘之间有一定的交角。上部滑动面(F76—2):滑面基本位于石千峰组地层底部,地表的露头基本沿石千峰组地层界延展,特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