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笛的边缘超越诗学流放女性现代绘画音乐文字的跨界书写.docVIP

心笛的边缘超越诗学流放女性现代绘画音乐文字的跨界书写.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笛的边缘超越诗学流放女性现代绘画音乐文字的跨界书写   摘 要:本文以“边缘超越诗学”作为分析的切入点,研究心笛诗歌的艺术复杂性与超越性。心笛一开始就试图以自我流放的文化自我意识、“缺席诗学”的自我探索,同时,以新女性的视野背叛男性为中心的诗歌书写,抗拒以男性为领导主体的各个“现代主义”或“运动”或整个文坛。她接受过多样现代派绘画、音乐训练及世界文艺熏陶,她也企图结合视觉的绘画、听觉的音乐艺术和中文文字媒介,跨领域进行更具有超越性的诗歌书写。由于她始终保持“缺席诗学”,与文坛保持美学距离,至今在台湾的重要诗选都没有她的诗作。在台湾现代诗论述里,她的成就也仍没有被充分认识,这是台湾现代诗典律研究的重大缺失、现代诗歌史的严重遗漏。   关键语:心笛;边缘超越诗学;白马社;缺席诗学      一、心笛:胡适肯定其为中国”新诗前途底象征”   过去几年,我继承老师周策纵教授(1916-2007)的遗愿,继续整理海外诗人的史料,尤其关于1950-1960年前后流落在美国、欧洲,甚至东南亚的中国诗人。我特别注意这一批诗人将五四发展中的新诗,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带到异乡,在自由的土地上继续试验。目前,完成收集资料又编辑出版的有《胡说草:周策纵新诗全集》、《卢飞白诗文集》、《海外新诗钞》。{1}我所完成的研究论文有:《被遗忘的五四:周策纵的海外新诗运动》,《五四、离散与文化流变:周策纵的弃园新诗学》、《〈海外新诗钞〉:周策纵的“海外五四新诗学”》及《卢飞白:芝加哥批评、诗人批评家的典范及其辩证、离散的现代诗学》。{2}曾经担任我的论文评讲人或主持人或编辑的学者如台湾大学的柯庆明、淡江大学的吕正惠、张双英、中山大学的蔡振念、政大的陈芳明、中央大学的李瑞腾、暨南大学的周昌龙、东海大学的洪铭水等教授,都认为这一区块的研究,是亟待弥补的文学史缺失,是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代诗人如黄伯飞(1914-2008)、艾山(1912-1966)、周策纵、李经(卢飞白,1920-1972)、唐德刚(1920-2009)和心笛(浦丽琳,1932-)都各有成就,对新诗的发展做出过特殊贡献???各有原创性很高的作品,早期像钟鼎文、痖弦、高信疆已注意到他们的成就,可惜至今没有纳入学术研究范畴{1}。   由于编辑与出版《海外新诗钞》,需要搜寻与整理大量的数据,撰述关于白马社、周策纵、卢飞白的诗学专题研究,我发现这批诗人中唯一有台湾背景的心笛的诗学复杂神秘,她的语言与境界边缘而超越,综合绘画、音乐与语言的表现手法写诗歌,她追求“缺席诗学”(poetics of absence){2}、离群创作的个性,使她成为台湾最具有个性的现代诗人,尤其是前卫女诗人。所以,我决定深入探讨心笛诗歌的原创性、复杂结构与意义。   心笛,原名浦丽琳,父亲浦薛凤(1900-1997)为著名政治学者,在大陆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10年,与冰心、闻一多、朱自清为邻居,与胡适也熟悉。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与闻一多等人组织大江会,后来又在清华提倡文艺,曾参加五四运动到街头示威游行。1948年赴台后,前后任台湾省主席秘书长、教育部政务次长、政大教务长、中正书局总编辑等职。浦薛凤文艺才华很高,喜欢新旧诗,最近被考证出,他是五四新诗运动以后,中国第二位十四行诗的作者(第一位是郑伯奇、第三位是闻一多、第四位是徐志摩)。③心笛在大陆读中学到高二,到台湾之前,已接受了五四的新诗、现代诗的影响。心笛高二上学期随父亲(按:浦薛凤于1948年出任台湾省主席秘书长)赴台,转入北二女,高中毕业后,大概在1950年即出国前往美国东部,开始在新英伦的圣玛丽亚学院(Mt. St. Mary College, Hooksett, New Hampshire)读大学。大一的时候,心笛开始在美国的中文报纸副刊上写诗,大量作品出现在旧金山的《少年中国晨报》副刊及香港的《人生》杂志上。大学毕业后,心笛在纽约潜心研究艺术,1954-1958年在纽约追求音乐、绘画等现代艺术期间,是她第二个创作期。此后就停止,到1972以后才继续写诗。大学时就被父母流放到美国的教会学院的心笛,后来在纽约大城市四处流转生活,追求音乐与绘画,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她没有固定的主义、完整的社会历练。后任职于南加州大学图书馆,躲起来写诗,很少参与诗坛的活动,更不参加诗歌社团。纽约时代她参加白马社是个例外,因为那只是诗人的偶尔聚会,没有组织性。{4}这也透露出一种反叛分裂的矛盾情结,形成她的前卫诗学。也是值得研究的层面。{5}   胡适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中文报纸副刊发现心笛的诗,阅读以后,惊为天才,那些诗是心笛20岁之前读大学时所写。胡适在众多诗人中,包括周策纵、艾山、黄伯飞、唐德刚,只肯定心笛为中国”新诗前途底象征”,并说”在她底诗里充分底看出今后中国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