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游人”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句丽“游人”考   [摘 要] 高句丽民族是汉唐时期活跃在东亚地区的一支重要民族,在其社会中存在一个特殊的“游人”群体,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包括狩猎业、畜牧业、渔猎业及采集业。“人”与“游人”共同承担国家的租税,两者缴纳租税的内容与数量不同,“人”每人每年纳谷五石、布五匹,“游人”十人每三年纳细布一匹。租税面向整个社会群体征收,根据土地多寡划分为三个等级。高句丽租税的制定充分结合了其自然环境,是因地制宜的体现,反映了高句丽人灵活的经济思想。通过对高句丽“游人”的解读对分析高句丽社会群体构成、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 高句丽;“游人”;租税   [中图分类号] H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7)02-0094-06   [收稿日期] 2016-05-21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高句丽史、渤海史研究”,项目编号:15@ZH00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项目编号:16JZDW005;东北师范大学重点培育项目,项目编号:15ZD009。   [作者简介] 1.王欣媛,女,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东亚区域史;2.高福顺,男,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东北史。(长春 130024)   高句丽“游人”记载于中国正史的租税条目之中,关于“游人”群体的定位与解读,中国学界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只是在探讨高句丽经济、社会等相关问题中有所旁涉。①而韩国学界从高句丽的社会经济、租税制度、土地制度等不同角度对“游人”给予了解读,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②综合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对于高句丽“游人”的探讨莫衷一是的原因就在于史料的语焉不详。因此,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解读与思考,以期通过对高句丽“游人”的解读,对高句丽的社会群体、租税制度、经济形态以及社会文化等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游人”的史料解读   高句丽“游人”见载于《隋书?高丽传》及《北史?高丽传》,二者关于“游人”的记载虽有细微的差异,但大体相似:   “人税布五匹、谷五石。游人则三年一税,十人共细布一匹。租户一石,次七斗,下五斗。”[1](1814)   “税,布五匹、谷五石;游人则三年一税,十人共细布一匹。租,户一石,次七斗,下五斗。”[2](3116)   由上述史料可知,高句丽租税的征收对象分为“人”与“游人”两种群体,在高句丽社会中“游人”是何群体,翻阅文献中可查阅的“游人”例证,结合工具书中对“游”字的释义以及高句丽“游人”的特点,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其一,“游”有游览之意,“游人”有游览、游玩之人的例证。《旧唐书》有记载:“丙寅,寒食节,上御通化门以观游人,戊辰,幸勤政楼观角抵、蹴鞠。”[3](577)《宋史》也有“游人”的记录:“七年正月,庚辰,江州放灯,黑云暴风忽作,游人相践,死者二十余。”[4](1472)但依逻辑推理,国家不会对游玩之人单独制定征税标准。   其二,“游”为闲游之意,“游人”有游民、不事生产、到处游荡之人的例证。《后汉书?荀悦传》载道:“故在上者先丰人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人,野无荒业,财不买用,力不妄加,以周人事。”[5](2059)《新唐书?韩琬传》记载:“夫流亡之人非爱羁旅、忘桑梓也,敛重役亟,家产已空,邻伍牵?B,遂为游人。”[6](4166)上述史籍中的“游人”为脱离农业生产的贫困之人。基于这一含义,韩国学者白南芸最早提出“游人”即为“贫穷的失业者”,后许多学者如姜晋哲、李址麟、姜仁淑及卢泰敦等都主张“游人”是“贫穷者”或“不参加生产的贫穷人”。   关于高句丽“游人”是否为贫民,要从其政权对贫民的政策来看,古代社会贫民往往出现在灾害饥荒年。当灾害发生时,政府往往赈济灾民,《三国史记》中记载,高句丽慕本王二年,“陨霜雨雹……发使赈恤国内饥民。”[7](188)大祖大王五十六年,“大旱、至夏赤地。民饥,王发使赈恤。”[8](192)平原王“下令减不急之事,发使郡邑劝农桑。”[9](241)上述为高句丽政权对贫民的主要对策,一是发仓赈济,帮其渡过难关;二是劝课农桑,使其回归生产。同样在《三国史记》记载了百济武宁王十年“驱内外游食者归农”[10](341),新罗照知麻立干十一年“驱游食百姓归农”[11](45)。由此看来,国家对于贫民不是置之不理,而是采取各类劝农、归农的政策,不可能纵容其不劳动少交纳租税。另一方面,高句丽政权刑法严酷,“谋反及叛者,先以火焚热,然后斩首,籍没其家。盗者,十余倍征贼。若贫不能备,及负公私债者,皆听评其子女为奴婢以偿之。”[12](885)其对于贫穷不能还公债之人,未采取怀柔政策,亦一视同仁,对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