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5:中西方文化的审美
第五讲:中西方文化的审美范畴(一) 审美范畴:又美学范畴,是审美领域中相对稳定的、比较普泛的基本概念。作为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审美范畴引导、规范着人们的审美意识。 没有审美范畴,人们的审美经验就会处于混沌无序状态,无法形成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更无法交流和沟通。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自然——人为 安息——战争 消极——积极 依赖——独立 苟安——突进 因袭——创造 保守——进步 艺术——科学 精神——物质 灵 ——肉 向天——立地 自然支配人间——人间征服自然 ——李大钊,转引自《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据我们看,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Will)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问题:由“可满足者”、“满足与否不可定者”、“绝对不能满足者”。三类人对于其生存环境的不同意欲满足的可能状况,产生了生存问题、交往问题与宗教问题这三大问题。 与这三个问题相应地存在着三种 “生活的样法”,这就是他提出的“人生三路向”: (一)向前面要求。本来的路向: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他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西方文化是一种意欲向前的文化,主要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生存) (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而是就在这种境地上求我自己的满足。——中国文化是一种意欲调和的文化,主要解决的是人对人的问题,既人如何交往与和谐。(交往) (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走这条路向的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前两条路向都不同。遇到问题他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印度文化是一种向后看的文化,主要解决人的情感问题。(宗教) 中国的思性实现为生命的诗性;西方生命的思性逻辑地建构为思性。一个是思性的诗性化,一个是诗性的思性化。或者说,中国的诗性文化及其艺术、审美,是知识、理性之诗化为生命的感性、直观,西方文化及其艺术、审美,是生命的感性、直观之思化为知识、理性。……东方文化把生命问题看诗之精神的高蹈,那么西人则将生命作为知识问题来追问与思索 。——王振复《中国美学范畴史》导言 中西文化的差异 重点在生命,并不是说中国人对自然没有观念,不了解自然。而西方的重点在自然,这也并不是说,西方人不知道生命。——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 求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生活状态、耕作模式、以及文化传统和由此所导致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差异,中西方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审美话语和审美范式,各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范畴和艺术表现方式。 二、中国审美范畴:(一)中和 中和:具有主导意义的审美理想,是一种人人相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圆满生动的境界 。 《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发散,变动相和。《左传》:清浊、小大、疾徐、短长、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儒家:中和 尊尊亲亲的社会伦理为核心的中庸观念。以内心自觉自愿契合外在的礼的文化心理结构为规范。中和有明确的伦理内容,同时注重圆通调和,反对偏执一方。——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文质相扶。 董仲舒:天人合一。发乎情,止乎礼仪。 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姚鼐:阴阳相济,偏重阳刚。 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与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 ;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鏐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阳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蝡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复鲁絜非书》 道家:中和 道乃自然,虚静以和,物我一体,天人合一合于天,追求天然。 何晏、王弼:虚无是大和、天和,无为方可守中。 嵇康:《声无哀乐论》,声音有自然之和,无系于人情。……和声无象,哀心有主。 司空图:太和——虚、静、无,是美的本质。 宋代:发纤浓于简古,寄致味于淡泊。 苏轼:和谐论 (二)风骨 风骨:艺术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整体的品貌,主要特征表现为气势充沛,刚强雄健。 以人品评文学艺术,强调作品形象的结构、动势、意蕴、气象等,要求外在风貌扎根于内在深厚的精神和雄健的力度。 风骨探源 风骨源于秦汉相术传统、魏晋南北朝人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