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经济促进效应实证研究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经济促进效应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以1996-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运用熵指数、行业集中度和区域基尼系数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以及变动趋势进行精确测度,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来分析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中部崛起 产业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是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近年来战略地位越发的重要,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分散式,粗放的发展方式无法为继。近年来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于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提高,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技术产业是制造业中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而集聚也是其非常重要的区位特征。
1 高技术产业集聚度的测度方法和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熵指数,行业集中度和区域基尼系数来测度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熵值越大,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所占百分比相差越小,产业分布越均衡;反之,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相差越大,产业越趋向区域专业化;集中度表示规模最大的前n个地区所占的份额;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本质在于反映研究对象的差异程度,故可用来反映产业空间集聚程度。
鉴于数据可获得性和数据口径的一致性,本文所采用的高技术产业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编辑出版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5-2010)。
2 中部六省高技术产业总体变动趋势
1995-2010年我国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熵指数H、行业集中度CR1和区域基尼系数G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三个指标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从产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的角度来看,1995-2004年,产业集聚程度逐渐下降,总体较为平缓;在2004年达到低谷后,2004-2010年,产业集聚程度仍然持续下降。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经济促进效应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1995-2010年我国各省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t=?[0+?[1X1+?[2X2+?[3X3+?[4X4
所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
(1)外商直接投资X1: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颇有争议。一方面,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效应、与外资伴随的先进技术的扩散和溢出效应等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过度重视”招商引资”,很多源于优惠政策激励而进入的外资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无太大益处。本文用各年实际使用外资数量与GDP的比表示外资水平,其中实际使用外资数量用相应年份的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以消除汇率变动的影响。
(2)人力资本X2: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用中部地区科技人员数年平均人数表示各区域人力资本水平。
(3)固定资产投资X3:固定资产投资显然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直接源泉,本文也将其作为控制变量之一,用中部地区各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衡量。
(4)基础设施X4:基础设施能为生产与生活提供各种服务,能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我们使用各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总额来表示。
(5)用全国各省的经济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Y。
运用计量软件Eiews7.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下:
LnY=0.104LnX1+0.199LnX2+0.414LnX3+0.219LnX4+1.655 R2=0.9978 DW=1.7634
t (1.6184) (2.0662)(5.4569)(2.5104)(1.6509)
从估计出来的结果来看,判定系数R2为0.9978,说明解释变量LnX2,LnX3和LnX4解释了经济增长变量LnY总变异的99.78%,也就是说模型模拟的效果比较好,但是LnX1不显著,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各地区地方官员在”招商引资”的压力下,把最优质的资源配备给了外资企业,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在促进地区增长的同时又大大挤占了内资企业的发展空间,因此将这个变量剔除;?[2,?[3和?[4这三个系数的t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都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均对经济增长变量有显著影响。
将X1剔除以后,将Y与X2,X3,X4再进行一次多元回归以后,结果如下:
LnY=0.226LnX2+0.527LnX3+0.144LnX4 + 1.263 R2=0.9972 DW=1.8086
t(2.2334)(16.4633)(1.8275) (1.2186)
此时,LnX2,LnX3,LnX4在10%的置信区间都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对当代民办教育启示.doc
- 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doc
-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和改善.doc
- 中国行政处罚机制对审计市场影响.doc
- 中国金融监管现状和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之借鉴.doc
-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特点浅谈.doc
- 中国银行业面临资源配置调整与去杠杆化挑战.doc
- 中国风电发展制约因素和应对策略探究.doc
- 中国饮食名称异化翻译策略浅谈.doc
-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度建设必要性.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