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广州汉墓出土漆扁壶看中原文化对岭南影响.doc

从广州汉墓出土漆扁壶看中原文化对岭南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广州汉墓出土漆扁壶看中原文化对岭南影响

从广州汉墓出土漆扁壶看中原文化对岭南影响   【摘 要】1960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广州市三元里村发掘了一批西汉墓,其中出土一件保存完好的漆器扁壶。这种漆扁壶最早出现在四川地区,后来,在湖北云梦秦墓、荆州凤凰山汉墓中也有发现。广州出土的这件漆扁壶显然是受到了中原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影响,表明在汉代,岭南地区的经济在中原地区的影响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关键词】漆扁壶;楚文化;巴蜀文化 漆器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逐渐崩溃和青铜礼器的衰微,漆器异军突起,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而进入贵族的生活领域,以后又逐渐扩大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轻巧实用的漆器在战国时已经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秦汉时代疆土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的统一与趋同,在漆器工艺在造型设计、装饰、工艺材料以及技术诸方面都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漆器器型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1 广州汉墓发现的漆扁壶 地处南方之地的岭南在西汉时期,漆器也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据考古所见,发掘中的众多木椁墓中,往往有漆器随葬,但由于岭南地区湿热的气候条件,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漆器十分难得,尤其是大件漆器更是珍贵。1960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广州市三元里村发掘了11座西汉墓,其中编号为M1的墓中出土大量漆器[1],这些漆器均为木胎,其中保存最好的是一件漆器扁壶,通高34.2,口径9,腹部最宽35.9,足长22.3厘米。外表髹黑漆,两面各以朱漆绘一犀牛,两侧及面绘菱形、蝉形等图案花纹,壶身由两块木各雕出器坯之半,然后合成。 扁壶是一种汲水用器。其造型基本特征是口部和腹部均呈一面鼓凸,另一面扁平或微凹,以利入水,颈或口部设泥?,便于系绳。扁壶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后来演化成为古代盛水和盛酒的器物。因其造型奇特精巧,携带方便,便于汲水,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用具,还是古代将士行军时的必用之物。根据质地,扁壶分为陶、铜、漆、瓷四种。 2 四川、湖北发现的漆扁壶 漆扁壶是战国时期巴蜀漆器的主要作品,那时的漆扁壶,圆口无盖,椭圆形腹,圆足。质为木胎,可分厚、薄两种,厚者皆素面,形制较大;薄者形制较小,黑底朱绘,腹部绘有一对朱色双凤。1979年,在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墓中,发现五件漆扁壶,圆口无盖,短颈、扁腹,长方形圈足,其中一号墓出土的一件扁壶,薄木胎,通高27.5、腹径30厘米,腹上黑地朱绘对舞双凤。侧腹厚7厘米,并饰以几何形图案。青川出土的漆扁壶是目前考古所见时间最早的实例。 在之后,1975年在湖北云梦和荆州,也发现了形制相同的漆扁壶。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十二座秦墓,共出土八件漆扁壶,六件为圆口无盖,三号墓出土的一件漆扁壶[2],两腹朱绘昂首单足伫立的双凤,其间另绘一物,腹侧朱绘几何纹饰,通高24.2厘米。根据《云梦睡虎地秦墓》发掘报告推定,三号墓的年代应在秦统一六国之前。1975年四月至六月,湖北荆州楚古都纪南城内发掘了凤凰山168号汉墓,墓中发现了一具保存相当完整的男尸,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五百多件随葬器物,主要有漆、木、竹、铜、陶和玉石等器,其中漆器和木器的数量最多,出土漆器一百六十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这些漆器中有一件彩绘大扁壶十分精美[3],这件扁壶高48厘米,腹宽56.5厘米,底、口均做长方形,蠡状盖,肩上有二铜铺首,可提,木胎,涂漆。在黑漆地上用红漆绘豹、兽和几何纹饰。七豹各具姿态,形象生动。此器花纹繁缛,构思巧妙,图案优美。根据凤凰山168号汉墓中出土的竹犊所记的“十三年五月庚辰”,推定这座墓的年代为汉文帝初元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五月十三日。 云梦睡虎地秦墓M3所出土的一件漆器从形制、大小、质地到花纹,都与青川一号墓所处的漆扁壶极为酷似,图案亦趋向一致,都为双凤对舞图案,这两件扁壶仿佛同出一人之手。凤凰山168号汉墓中出土的有些漆器上有烙印文字、刻画文字和白粉书写的文字。文字内容有两类,一是白粉书写和刻画的“仁”字,另一种是“成市草”、“成市饱”等烙印文字。汉代成都是制作漆器的主要地点,“成市”就是成都市府,“成市草”的“草”字即“造”字,说明这些漆器的产地当是成都市府所管辖的漆器手工业作坊,漆扁壶是巴蜀地区传统的漆器形状,四川地区的漆工生产后随着商品流通来到楚文化核心区。这说明曾经盛行于战国的楚国漆器由于常年战乱,尤其是楚汉兵灾战乱而受到很大影响,而巴蜀地区相对受影响较小,漆器制造业的重心转移到了巴蜀地区。 3 中原文化对广州汉墓漆扁壶的影响 广州汉墓所出土的漆扁壶,很有可能就是受到外来的巴蜀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甚至广州地区西汉时期的漆器制造业也是在巴蜀和楚漆器的直接影响下迅速发展起来。将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带入广州地区的是秦王朝对岭南地区的经营。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