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悲剧理论看《喧哗和骚动》.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悲剧理论看《喧哗和骚动》

从悲剧理论看《喧哗和骚动》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一位融合了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多种创作风格于一身的文学巨匠。在他的一生中创作完成了19部长篇小说、大量的短篇小说作品和一部童话题材小说《希望之树》。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喧哗与骚动》无疑是威廉?福克纳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不仅因为这部小说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小说所塑造的“恶人”杰生全面地表现了作者本人一贯秉承的“悲剧理论”。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领军人物,威廉?福克纳将美国南方社会在经历南北战争之后的精神痛苦和社会状况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在他的笔下,读者们看到是在经历了亲人离去、生命消逝、社会衰败、阶级地位沦丧之后的南方庄园主们的生活状况,他们的心中充斥着渴望昔日荣光的骚动,跃动着不安现状的喧哗噪音。在一片悲剧人生笼罩下的文学世界中,威廉?福克纳为世人呈现了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及其周围地区”的故事。小说《喧哗与骚动》所讲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康普生家族中的故事。 一、“悲剧理论”与威廉?福克纳的创作 在中西方的文化语境中,对于“悲剧”的定义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亚里士多德很早就在《诗学》中对“悲剧”给予了明确的定性:“悲剧的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悲剧应模仿足以引起恐惧和怜悯之情的事件,因为模仿是悲剧的特点”[1]。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力十分明显,西方人对悲剧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古希腊“悲剧”艺术。从中我们了解到“悲剧”并非个体生命的自我选择,而是“命运”造就的结果。在中国传统文化架构中并不存在“悲剧”的概念,学术界一般认为只有“苦情戏”。随着西方戏剧艺术在20世纪初被介绍到中国,通过对比人们逐渐认识到“苦情戏”与西方“悲剧”存在着从内容到形式的绝大差异,从审美内涵而言,有一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一点点地毁灭给人看。”无论是西方文化语境孕育的“悲剧”理论,还是中国传统意义层面的“苦情戏”,发展到现代社会后我们都称其为“悲剧”,二者的相似点在于强调外在环境对于个体命运发展的强大控制力。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威廉?福克纳为世人描绘了康普生家族的衰亡史,穿插于小说当中的还有以“恶人”形象出现的杰生以及凯蒂母女的悲剧人生。所有出现在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无疑都被作者披上了“悲剧”的外衣,但他们的“悲剧”命运却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首先,威廉?福克纳讲述的是康普生家族的“悲剧”命运。他们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崇高地位和贵族身份,成为美国社会前进中被抛弃、被遗忘的存在。对于一个曾经享受着奢华生活和社会名誉的家族而言,现实的状况无疑是巨大的“悲剧”。因此,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家之长的康普生先生整日沉溺在酒精之中,不仅没有承担起作为家族领导者的家庭责任,甚至根本就不具备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他的妻子康普生太太一面是沉浸在对家族命运的担忧之中不能自拔,却从不采取任何行动改变现状;另一面却是她对自己的外孙女几近苛刻之能事,在她的眼中只有所谓的“贵族教养”,没有任何的关怀、照料。这一切成为康普生家族陷入“悲剧”命运的外在氛围,从而基本奠定了这部小说的情感基调。其次,小说中以“恶人”形象出现的杰生也是“悲剧”的具体表现之一。他对父母津津乐道的南方传统毫不在意,在杰生的心中,只有获得金钱和满足欲望才是他的追求。同时,杰生还对周围所有的人充满了敌意和仇视,他试图以报复他人的方式平衡自己的内心。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巨大的“悲剧”,即便杰生最终成为资本家,他的灵魂却早已腐朽。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最大的悲剧发生在凯蒂母女的身上。在康普生太太的教育之下,凯蒂逐渐背离了自己曾热切渴望的人生,成为“贵族教养”的牺牲品。正如威廉?福克纳自己承认的那样:“对我来说,她是美的,深为我心爱。这就是我这部书要表达的――要塑造凯蒂的形象。”[2]然而正是作者本人亲手将“深为我心爱”的凯蒂彻底摧毁,最终成为混迹于名利场的“交际花”。 源自于古希腊戏剧的“悲剧”理论经过岁月的磨砺发生着变化,早期的艺术表演形式逐渐剥离,最终沉淀下来的只有人类无法逃避、无法改变的“命运”。而这一点正是“悲剧”理论最为重要的特征,对于被作者纳入文学文本的人物而言,他们的命运已然注定,“悲剧”的结局是为了展现创作意图的手段而已。 二、孕育《喧哗与骚动》的“悲剧”话语 威廉?福克纳之所以将小说《喧哗与骚动》的情感基调设定为“悲剧”是与他本人独特的成长经历以及美国南方社会的现状分不开的。一方面,威廉?福克纳出身于虔诚的基督教家庭,浓厚的宗教氛围塑造了他的价值观,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保持着深刻的警醒。作为一名作家的福克纳始终将批判美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思考人性的阴暗面作为自己创作的重要理想,这一点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