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RSA密码算法实验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实验指导书
实验名称: RSA密码算法实验
实验类别: 课程上机
适用专业: 信息安全
适用班级: 信安0801-0802
授课教师: 任亚唯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RSA算法主要参数和其部分模块功能的验证,理解公钥密码算法RSA的主要参数的基本要求,从而深入理解RSA算法的设计原理。
二、实验原理
非对称密码算法是指一个加密系统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不相同,或者说不能从其中一个推导出另一个。在非对称密码算法的两个密钥中,一个是用于加密的密钥,它是可以公开的称为公钥;另一个是用于解密的密钥,是保密的,称为私钥。非对称密码算法解决了对称密码体制中密钥管理的难题,并提供了对信息发送人的身份进行验证的手段,是现代密码学的最重要的发明和进展。
RSA密码体制是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非对称密码算法,是在1977年由Rivest、Shamir和Adleman提出的第一个比较完善的非对称密码算法。它的安全性是建立在“大数分解和素性检测”这个数论难题的基础上,即将两个大素数相乘在计算上容易实现,而将该乘积分解为两个大素数因子的计算量相当大。虽然的安全性还未能得到理论证明,但经过20多年的密码分析和攻击,迄今仍然被实践证明是安全的。
RSA算法描述如下:
1. 公钥
选择两个互异的大素数p和q,n是二者的乘积,即n = pq,使Φ(n)=(p-1)(q-1),Φ(n)为欧拉函数。随机选取正整数e,使其满足gcd(e, Φ(n))=1,即e和Φ(n)互素,则将(n,e)作为公钥。
2. 私钥
求出正数d,使其满足e×d=1 modΦ(n),则将(n,d)作为私钥。
3. 加密算法
对于明文M,由,得到密文C。
4.解密算法
对于密文C,由,得到明文M。
如果窃密者获得了n,e和密文C,为了破解密文他必须计算出私钥d,为此需要先分解n为p和q。为了提高破解难度,达到更高的安全性,一般商业应用要求n的长度不小于1024bit,更重要的场合不小于2048bit。
根据RSA算法描述,整数p和q的素性检测算法,以及由公钥e计算出私钥d的算法如下所示:
Miller-Rabin素性概率检测法
首先将n-1表示为二进制形式bkbk-1…b0,并给d赋初值1,则算法Witness(,n)的核心部分如下:
for i=k downto 0 do
{
x←d;
d←(d×d) mod n;
if d=1 and(x≠1)and(x≠n-1)then return False;
if bi=1 then d←(d×) mod n
}
if d≠1 then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此算法有两个输入参数,n是待检验的数,是小于n的整数。如果算法的返回值为False,则n肯定不是素数,如果返回值为True,则n有可能是素数。
for循环结束后,有d≡mod n,由Fermat定理知,若n为素数,则d为1。因此若d≠1,则n不为素数,所以返回False。
因为n-1≡-1 mod n,所以(x≠1)and(x≠n-1),指≡1(mod n)有不在{-1,1}中的根,因此n不为素数,返回False。
欧几里德算法及扩展的欧几里德算法
欧几里德(Euclid)算法是数论中的一个基本技术,是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子的简化过程。而扩展的Euclid算法不仅可求出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子,而且当两个正整数互素时,还可求出其中一个数关于另一个数的乘法逆元。两个算法的伪代码如下:
Euclid(f, d)
1. X←f; Y←d;
2. if Y=0 then return X=gcd(f,d);
3. R=X mod Y;
4. X=Y;
5. Y=R;
6. goto 2。
Extended Euclid(f, d) (设 f d)
1. (X1,X2,X3)←(1,0,f);(Y1,Y2,Y3)←(0,1,d);
2. if Y3=0 then return X3=gcd(f, d);no inverse;
3. if Y3=1 then return Y3=gcd(f, d);Y2=d-1 mod f;
4. Q=X3Y3 ;
5. (T1,T2,T3)←(X1-QY1,X2-QY2,X3-QY3);
6. (X1,X2,X3)←(Y1,Y2,Y3);
7. (Y1,Y2,Y3)←(T1,T2,T3);
8. goto 2。
三、实验环境
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的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