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 工作总结.doc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 工作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 工作总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 工 作 总 结 二00四年四月 1996年国家教委[1996]22号文批准建设了4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我校是批准建立的全国八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之一。 六年来的实践证明,基地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基地已初步成为教学成果的发源地,优秀教材的孵化池,培养师资的大课堂。同时,基地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以及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都将成为把教学改革推向更高更新阶段的推进器。 基地建设的最大得益者是广大学生。他们的知识、才能和综合素质在这里得到了培养和锤炼,基地正在成为他们学习游向科学彼岸的不可缺少的训练场,已经有效地并将持续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指导思想和建设方针 自高校恢复招生以来,我校顺应改革开放的步伐、顺应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八十年代开始即以“宽口径、强基础”为目标,对电工电子类专业技术基础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建设与改革”获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优秀奖),“数字系统设计基础”获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国家级优秀奖),“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1993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工实验室、电子线路实验室被评为全国先进实验室,多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一类课程,这些改革成果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处在由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处在我国的国力日益强大的时代。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技术上能跟踪模仿,而且更要有自主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赶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的形势告诉我们,没有创新就会被动挨打。“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得靠教育”。这是时代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任务。我们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该向学生传授应用知识、自主吸取知识进而创造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敢攀高峰、挑战权威的勇气,培养他们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不屈不挠不怕失败的毅力,培养他们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业务素质,还应该具有优良的思想、文化和心理素质。这一理念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鉴于这一思想,我校基地建设的方针是“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为基础,以电工电子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性环节,开展课内外结合的多层次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校是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高等学校。由于电工电子技术已成为航空航天人才都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因此我校电工电子基地的建设应该把与航空、航天和民航等相关的非电专业的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由此,在基地建设之初提出了如下建设要求: 建立本校电类和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新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科的系统性和学科的发展、根据学科交叉和人才需求的综合化,并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重新制定各课程的大纲,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 鼓励教师编写并出版高水平的教材; 支持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鼓励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使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得更好,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良好环境; 鼓励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以及组织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与改造,建设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环境,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工程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以电工、电子、自控以及EDA中心为核心,大力改善实验条件、实验环境和测试手段,建设好创新实验室;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完成上述要求的必要条件。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推行了“集中领导、宏观调控、重点建设、立项管理”的边建设、边运行的运作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把建设目标细化成项,责任到人,定期检查。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把基地建设与教师的考核和奖励结合起来,在职称评审上予以倾斜,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了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经过六年的努力,我们已经达到并更充实了原定的建设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我校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的建设任务。 2.基地的组成 基地现有的组成人员如表2.1所示。他们承担7个电类专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 表2.1 基地组成人员统计表 总人数 职 称 学 位(学历) 年 龄(岁)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博士 硕士 学士 大专 ≥50 40~49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