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艺评论】 ·总第444期·
学《 派的普遍主义失落
口郑 思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
摘要: 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现实纠葛,既有现实政治的影响,也有思想上的原因。本文认为, 学《
衡》 自身的普遍主义思想取向,已经预言了后来种种争论不可避免。 “去政治化”的政治态度在政治上失败了。
但是在文化领域为后人创造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学衡;普遍主义
[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 (2010)10—0136—03
学《移 在1922年1月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创刊,此后 迪与胡适的早期书信,就已经表露出他对胡适的仰慕。为刊
十年,经历梅光迪离开、东南大学衰落、王静安沉湖 、中 登胡先辅 评《 (尝试集)》而办学衡 , … 此话所言非虚,
华书局罢办种种风波,终于于第79期停刊。至此,学衡派 但那并非最原始的动机。留美时期 ,梅光迪和胡适就诗可不
诸人原本已经 日渐稀落的声音,终于散落不闻。他们曾经 可以用白话争论过一番。 [1吴宓在年谱中记到, “梅君正
被新文化运动的后继者们冷落,又遭受了中国知识分子三 在招兵买马,到处搜求人才,联合同志,拟回国对胡适做一
十年的坎坷命运。走近 学衡》杂志,我们会发现,学衡 全盘之大战。” [3]梅光迪办学衡 ,延续了他与胡适论争的
致力于塑造的新人文主义的普遍性理想是不可绕过的话题, 辩驳立场——胡适在论争中找到了自己要做 “白话文”的主
这普遍性理想因与文化保守主义相纠葛,衍生出丰富话题, 张而归国去矣,梅光迪失去了对手,倒有 “独彷徨”的意味
现试从以下三个角度分述。 了。
一 、 借 “新文化运动”酒杯,浇 自家之块垒 这种大张旗鼓干一番事业的焦虑,在 学《衡》草创前期
学衡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而闻名的。1917年胡 始终存在,在梅光迪身上尤为明显。他在前8期密集发表了5
适的 伎 学改 良刍 与陈独秀的 伎 学革命论》相继发 篇论文,却在13期之后 ,再也不见踪影了。从1922年创刊,
表,开启文学革命 ;短短几年间新文化运动成就不菲。而 再到1924年的远赴哈佛 ,梅颇有点 “一击不中,飘然远逝”
梅光迪与吴宓等人在东南大学扎稳脚跟之时,国语运动早 的意思。追求社会影响力不是问题所在,而问题是 , 学《
已改变了小学生国文课本的语体,白话报刊层出不穷,就 衡》 的新人文主义是否掩盖了杂志对社会影响力的技法的探
连一向稳重的商务旗下刊物 东《方杂志》 ((,J、说月报》者 询?对权力冲动的潜意识要求,是否反而成为对 自身的束
也改头换面了。为何梅光迪等人回国之后还心心念念不忘 缚?在年谱中吴宓批评梅光迪喜好炫耀 ,喜聚众谈论;而梅
创办 ,批驳 青年》? 光迪这种引发争议而不得的心态正说明了学衡在社会中的尴
学《衡》虽然自称是以学术为主业 ,与 新《青年》在 尬处境。
思想层面对抗,但任何思想都有着与现实的联系。 学《衡》 学《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印证了他们对存在于他
派当然也希望 自己所主张的思想能够在社会 中得到接受与 们 自身的普遍主义焦躁一无所知。吴宓在 《留美学生季报》
实践。与 ((新青年》的 “国际主义”视野相比, 学《衡》 第8卷1号发表过 新文化运动》一文 ,他将此文与后文
的姿态更加低调,它鼓吹的是一种具有中国地区主体性的 再《论新文化运动》一并删编在 学《衡》第四期。在文中他
思想作为,在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中博取众长,获取中国 严厉抨击了新文化运动盲 目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