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可风 最重要是生活而不是电影
杜可风 最重要是生活而不是电影 18岁那年,杜可风从家乡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登上了一艘挪威商船,开始了他三年的环游世界生活。他在印度当过钻井工人、在以色列放过牛当牛仔,在中国台湾当过医生,虽然只是用糖水冒充补药唬人。这段如凡尔纳小说般的生活,为后来的摄影师杜可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他有一次提到,一般导演在拍有月亮的夜景时,总喜欢处理成蓝光,他却独独喜欢用绿光,因为,在太平洋上航行的那些日子,他在海上看到的月光就是绿色的。他去洛杉矶或者伦敦,又会发现月光在城市人工照明的映衬下,呈现出的是橘红色。看到的越多,杜可风对光对颜色就越有异于常人的理解,后来,独特的色彩运用成为杜可风的摄影风格标签,这一点很像阿莫多瓦电影中的色彩,对普通人来说可能过于丰富,但那正是阿莫多瓦西班牙生活风情的真实写照。
1970年代末,杜可风的流浪终于在台湾暂时画上句号,水手生活养成的习惯让他在夜幕降临后喜欢去泡泡酒吧,而这次他去的酒吧,里面有着很多将来会成为著名艺术家的人,其中就包括杨德昌和赖声川。渐渐地,杜可风也成了其中的一员。1978年,他参与创建了兰陵剧坊,这个在两年后正式成立的剧团,是台湾第一个业余实验剧团,此外,杜可风还参与了一些电视剧的制作,他当时已经算是现代台湾影视表演文化先锋中的一员了。后来杨德昌想拍一部长片,他想到了那个总以“外国人”角度观察世界的朋友杜可风,而在这一点上,杜可风和杨德昌确有共通之处,因为杨德昌也是以英语思维观察台湾本土的生活,就这样,杜可风成了杨德昌处女作长片《海滩的一天》的摄影指导,并在亚太电影节上摘得了最佳摄影奖。
这种“局外人”的视角,杜可风总是在有意无意地让它留在自己的感觉中,即便后来他变成一个“得了皮肤病的中国人”之后依然如此,《伯爵夫人》在上海拍摄时,杜可风便故意给自己创造一种“天真的,长不大的”状态,“为了有一种更新鲜的眼光”。
电影改变了杜可风,杜可风也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改变。在香港电影圈最先注意到杜可风的是美术指导张叔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王家卫拍《旺角卡门》时,他便鼓动王家卫找杜可风来做摄影执导,因为档期关系未成,不过,杜可风找时间看了《旺角卡门》,他挺喜欢,尤其觉得摄影很有新意,但他却听说王家卫对这部电影不怎么满意,就好奇如果连这么好的作品都不满意,那什么才是他心中的佳作,所以,等王家卫导演《阿飞正传》找到他时,他便一口答应了。
合作也让杜可风找到了他疑问的答案,王家卫对电影艺术有自己的标准而且执着,他很害怕王家卫在片场问他:“这就是你最好的水平吗?”“你想不到别的点子了吗?”,但他也很喜欢这些问题,因为正是这种施压激发他不断超越自我,也让“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成了杜可风的口头禅。
杜可风跟王家卫搭档几十年,孕育出了9部作品,互相成就了彼此。
在香港拍戏,尤其是室外戏,环境并不能总是为电影服务,在整个拍戏过程中,突发的,意想不到的情况总会发生,杜可风最初做摄影,基本是找到一个差不多的地方,就要开始拍了,他必须当机立断,根据现场环境情况,用他的方式,对接现场和导演的想法,这使得杜可风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兴与快。摄影机在他手中,仿佛获得了一种可以恣意舞蹈的自由,他也养成了亲自上阵,拿着手持设备一路拍下来的习惯。
杜可风和王家卫携手制造出的影像不但被同行学习,广告圈也争相模仿,他们又开始寻求改变,拍《春光乍泄》时,他们“逃”到了地球上他们可以去的最远的地方阿根廷,远离了自己习惯,让自己觉得舒服的地方,来到地球另一端,杜可风仿佛重新回到年轻时游历世界的心境中来,他带着摄影机拍摄沿途风景,摄影机此时成了他的眼睛,这些风景由此也染上了浓郁的异乡客的情绪,并成就了《春光乍泄》的孤独气质。
2002年,后来历史证明这是华语片的大片元年,杜可风成为张艺谋《英雄》的掌镜人,虽然之前也参与过好莱坞制作,但从兴趣上来说,杜可风并不喜欢这种过于工业化,从而使电影缺乏个性的制作,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世界仍给杜可风带来新的挑战,张艺谋的色彩运用追求浓烈鲜明,与杜可风的轻灵并不同路,而且张艺谋对中国红有着一种执念,而这正是杜可风跟王家卫合作时最不喜欢的颜色。在与张艺谋的“斗争”中,杜可风找到了创新的办法,既满足了张艺谋对红色的要求,也满足了他制造出一种不同于亚洲人日常所见的红色,他把《英雄》剧组常用的富士胶片换成了柯达,这样拍出的红色饱和度会非常高。这使《英雄》最后呈现出的视觉色彩效果为张艺谋带来新的声誉。
作为摄影师,杜可风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执着的性格,让他像王家卫式的作者电影导演一样,拍出了打下强烈自我风格烙印的电影,但这也使他与另一些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产生“冲突”,而特点鲜明并坚持自我,也使杜可风的创作“戏路”受到限制。但像这位曾环游世界的摄影师所说的,我们拍电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