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规划在务实 平凡见真知
规划在务实 平凡见真知 少年邹德慈:
踏实铺路 “功夫在平时”
1934年,上海。邹德慈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给他起了“德慈”这么一个富含深厚底蕴的名字,希望他能德慈兼备。
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战火纷飞的年代,其中经历的艰辛磨难自不必细说。邹德慈十岁那年父亲去世。是他的母亲,一个坚强、知性的女人,靠着担任小学英文教师不高的收入,在动乱时代独立支撑起这个家,只希望他们兄妹俩能够顺利长大成人,用功读书。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邹德慈,从小就学会自强自立,刻苦努力。与天资极为聪颖的人不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极普通”的人,因而很早就知道踏实为学的道理。他笑言得益于自己当时个子偏小,常被老师安排在前排听讲,所以养成了平时集中精力听讲,用心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做好作业的习惯。读书阶段一直到大学毕业,每逢考试,他都极少开“夜车”临时抱佛脚。
日积月累,细水长流,邹德慈在求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一步一个脚印,将基础扎实扎牢的的好处。而这些体验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读书之道,也蕴含着博大的做人、做事之道,贯穿在他之后科学生涯中,成为指引他从一个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的“垫脚石”。
伴随着新中国传来的第一声啼鸣,邹德慈在之后也迎来了人生的跨越。1951年,在新中国百业待兴,百废待举,酝酿蓬勃发展新机的时刻,涌入到建设祖国的热流中,他成功考取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城市规划专业,成为新中国早期这一专业的学习者。1952年恰逢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在这一时期聚集了一大批建筑方面的大家,名师荟萃,师资雄厚。邹德慈幸运地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在这一段青年成长最关键的时期,他尽情地沐浴在各名家大师的“春风”中,聆听他们字字玑珠的教诲,学习了大量专业的基础知识,且开始尝试着运用践行,为他长期在规划领域开展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大二那年,邹德慈通过自行积累,参阅外国文献,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写出一篇《城市绿化》的小论文,发表在上海《新民晚报》上。这件“小事”在他不凡的规划之路中,虽然只能算是一小步,但意义不同寻常,可以说是他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勇敢实践的第一步,也是他长达60年规划生涯中一个起点。
漫漫人生路,可以采撷的片段何止一点半点。
作为一名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磨砺时期的亲历者,青少年时期的邹德慈深刻体会中国从一个任凭列强欺凌、千疮百孔的积贫积弱之国,到翻身做主成为一个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国的不易。涌入到新世界的创造洪流中,他将“以踏实铺路,肯干务实”的良好习惯放置到之后60年的规划生涯中,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规划之路……
60年规划生涯剪影:
肩负使命 如履薄冰
这位八十岁老人的身后,承载着太多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大大小小的历史瞬间:20世纪50~60年代主持和参加了重点新工业城市的总体规划;80年代后参加天津震后重建规划及指导三峡工程淹没城镇迁建规划等;近十多年参加和主持了30多个重要科技咨询项目,包括首都总体规划、上海发展战略研讨等。
“如果让我总结做这些规划项目的特点,我认为是有两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墨守陈规。”邹德慈如是总结。正如他所说:“规划设计,手上攥着的是国家、人民的钱,事关国家安康,百姓乐业。”因而每走一步,他都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每做一个决定,都力争思虑周全,结合实际。
“要钱”的项目
――三峡工程淹没城镇迁建规划
1955年,邹德慈从同济大学毕业,分配到国家城建总局城市设计院(中规院前身)工作,开始了他与中规院“剪不断”的渊源。虽然期间因为文革,他先后辗转到大庆“蹲点”,再从干校“毕业”被分配到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设计院,一干就是8年,终于1979年被调回中规院。
十几年的磨难和历练,邹德慈用他的隐忍画出了一个圆,终点即是起点,机遇总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重操旧业”后几年,他与“三峡工程”不期而遇――
1982年,受长江流域办公室(长办)的委托,他参与三峡工程可研报告的“移民迁建”部分,直接分管和指导这个项目。
三峡工程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历程里“最宏伟的工程之一”,投资规模巨大。为顺利完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整个三峡水库库区淹没城镇14座(县以上),加上农村被淹人口,移民总数量近百万。如何将这么多的移民顺利迁移出库区,并妥善安置他们,成为事关三峡工程成败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如此大规模的迁移在当时世界水库建设史里是罕见的,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史例可鉴。
这项重任落在了中规院肩上,在历时一年多的工作过程中,邹德慈带领中规院项目成员围绕淹没城镇开展了迁建选址、规划设计、投资估算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工作,这是一种“非常规”的规划工作,方法从任务中来,标准从实际出发,一切参照过去仅有的一点经验而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