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州时期苏轼词作思想情怀
黄州时期苏轼词作思想情怀 摘 要: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贬谪黄州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奋厉有当世志”,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用世;贬居黄州之后,苏轼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在词作方面进行创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意蕴与人生情怀。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遭贬之后向往隐逸生活的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执著于现实的入世情怀。
关键词:苏轼;黄州时期;词作;思想情怀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可谓波澜起伏。“乌台诗案”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在经历了生死劫难之后,贬居黄州的苏轼进行自我的反省与审视。其在词作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蕴极具复杂性:既有遭贬黄州之后内心的苦闷与惆怅,流露出对消极出世、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有不甘寂寞、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积极用世情怀;还有淡泊宁静、旷达释然的超世思想。由此,苏轼的思想和创作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完美过渡,完成了自我人格的超越。苏轼对待人生的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幻化为中国文学史上精神力量的典范。
一、出世情怀
乌台诗案之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贬谪黄州,可以想象其内心的压抑苦闷。生活的艰辛,仕途的不平,命运的多舛,这一切重叠交加在一起,难免使他产生感叹人生无常、远离人世的情怀。作于元丰三年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作于元丰三年的二月,当时苏轼初至黄州,寓居黄州城东的定惠院。关于这首词作的内容,《古今词话“我婿也。”日徘徊窗外,听公吟咏,觉则亟去。东坡知之,乃曰:“吾将呼王郎与子为?。”及东坡渡海归,超超已卒,葬于沙际。公因作卜算子词,有“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就词作本身的内容而言,一系列凄清肃杀的景象足以衬托出词人当时孤寂苦楚的心境。词人以孤鸿自比,自甘寂寞,不与时世随俗俯仰,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高迈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难怪黄庭坚称赞此词说:“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面对如此无奈的现实,作为文人士大夫的东坡,其精神必然是痛苦难堪的,现实的境遇迫使他将内心的苦楚付诸诗词,在自我排遣中表达出遗世的愿望。作于元丰五年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词作十分明显地表达出归隐的情怀,尤其是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强烈地抒发了远离人世喧嚣的愿望。一个夜饮归来的东坡,面对自然界的涛涛江声,他想到的却是摆脱名利的束缚,“忘却营营”,将自己融入到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中,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同化的境界,这充分展现出一种豁然旷达、超然物外的情怀。
李泽厚先生曾作过这样的评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返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人生如梦、古今如梦、万世到头都是梦。梦的虚幻感与乐观进取的精神、旷达洒脱的情怀交织在一起,使苏轼一生轻松释然而又悲沉肃穆。”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遭受政治苦难的苏轼,在黄州词中借以抒发其远离人世的出世归隐情怀。
二、入世情怀
苏轼一生胸怀坦荡,虽然政治上屡遭失意,仕途中不断遭遇挫折,但这一切并未使他沉沦。在贬居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他写下了许多词作,以精警、凝练的词句,关注着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同时对自己的人生重新进行审视与理解,表现出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在游览黄州东边的清泉寺时,见到溪水西流的现象,于是感慨歌之,作《浣溪沙》一首: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人在清泉寺前看到兰溪水向西倒流,于是感悟到人生亦可以东山再起,而不必感叹年华易逝、岁月如梭。“白发”、“黄鸡”的典故源自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白诗的原意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红颜易失。而苏轼却反其意而用之,借“门前流水尚能西”来说明不要拘泥于青春易逝、徒自伤悲,而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去迎接生活旅途中遇到的磨难。从这首词作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苏轼初贬黄州时那种压抑、惆怅的心情,相反,苏轼在这里为世人展现的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东坡形象。
已经对人生的失意、政治仕途的坎坷能够以旷达豁然的态度等闲视之的苏轼,必然能够整理好自己的心态,对壮丽山河及历史英雄进行重新地审视,借而宣扬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在游览三国古战场时,创作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念奴娇.
面对着如画的江山,遥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