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淮平原半夏资源濒危和产地变迁
黄淮平原半夏资源濒危和产地变迁 [摘要] 通过实地踏查,走访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对黄淮平原野生半夏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该地区野生半夏变迁原因;调查发现黄淮平原野生半夏资源匮乏,近于绝迹;黄淮平原长期以来的化学耕作导致该地区野生半夏的濒危。
[关键词] 黄淮平原;野生半夏;资源濒危;产地变迁
[收稿日期] 2013-04-04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子课题(SB2007FY020)
[通信作者] *周建理,教授,Tel:(0551)5169306,E-mail:jlzhou55@sina、com
[作者简介] 穆二廷,硕士研究生,TelE-mail:muerting@sina、cn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干燥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1]。黄淮平原位于河南东部、山东西部黄河以南及安徽、江苏的淮北地区,主要由黄河、淮河下游泥沙冲积而成,地形平坦。黄淮平原处于向亚热带过度地区,这里农作物旱作为主,多为一年两熟。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
1 古代黄淮平原半夏道地性的形成
1、1 黄淮平原几个道地半夏区域 黄淮平原区是我国地产野生药材比较少的地方。半夏是这里为数不多的几种道地野生药材之一,形成了数个地道药材产区。包括邳半夏、宿半夏、颖半夏、焦半夏、息半夏、唐半夏等。邳半夏产自江苏北部古时的下邳(主要为江苏北部铜山、睢宁、涟水一带),相传东晋葛洪就曾推荐过邳半夏[2]。宿半夏因产于位于安徽北部的宿州一带而得名,光绪年间的《宿州志》有过记载 [3]。颖半夏产于古颍州府(现在的安徽的颍上、阜阳)而得名[4]。焦半夏出自安徽的阜南县的焦陂镇而得名。息半夏来自河南的息县,唐半夏是唐河县的道地药材,地处豫西南南阳盆地[5]。从地理环境上看,6种道地半夏所处地区都是平原,气候属于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15 ℃,降水量在900 mm左右。
另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荆州的荆半夏、安徽池州的殷半夏、桐城的桐半夏和江苏泰州的半夏。主要生长在以棉田为主的旱地,所以又称之为棉区半夏。其中以湖北荆州产的荆半夏质量最佳。《中国中药区划》[6]记载,20世纪80年代,全国野生半夏蕴藏量大概在1 340万 kg,主要集中在黄淮平原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的的产区蕴藏量较小。
1、2 农业作习与半夏道地性的关系 半夏是一广布物种,我国除了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海南之外各省均有野生分布。半夏的野生分布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山野中纯野生的,还有一类是农田杂草式的野生。半夏喜湿、但怕水淹,山野中主要分布于湿润的林下、沟边。由于山野半夏块茎小,采挖效率低,很少能形成商品药材。历史上在旱作农田中半夏是一种难以锄净的杂草,由于其小块茎复发能力极高,农民只能采用在耕后的地中拾取块茎的方法来控制其繁殖量。部分农民会把拾取的块茎当做药材出售,这种除草过程的副产物自然就成了半夏药材的最主要来源。
《名医别录》记载半夏“生槐里川谷”,即陕西南郑县、兴平县一带。《本草经集注》:“槐里属扶风(陕西关中一带),今第一处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青州即山东济南、胶东一带;吴中即江苏苏南一带。唐《千金翼方》中认为地道药材应属于今湖北谷城、江苏镇江、安徽宜城一带所产。宋代《太平御览》“建康出半夏,极精”,(建康即南京)。近代,《药物出产辩》[7]认为“产湖北荆州为最好”(荆州即今湖北江陵一带)。《中国道地药材》认为“半夏现时以湖北、河南、山东所产为佳”。从文献记载来看,半夏早期秦川一带[8],后来随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变化迁移至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一带。可见,半夏商品的集中产地也是农业较为发达的地方。
半夏有“一年两伏”的习性,即春发-夏枯-秋发-冬枯,故最适合于一年两熟的旱地。因为在每次耕种之时,半夏的种子(包括新萌的小块茎)已经成熟,农民为作物提供的耕耘、灌溉、施肥也都会成了半夏生长的动力。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更为湿润,更适合半夏生长,有湖北荆半夏的质量最佳一说。但这里以水稻为主,旱地少,半夏产量不大。再往南,旱田更少。而黄淮平原有绵延上千里旱-旱两熟区,除草会有大量的商品半夏产出。由于半夏属喜湿植物,故其道地多分布于黄淮平原的南缘,由东北向西南沿降水约900 mm一线。
1、3 半夏自身品质与半夏道地性的关系 传统上半夏以大粒色白者为佳,这是决定半夏道地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平原地区的农田耕作频繁,两千年的农作使得半夏进化得非常适应农田耕作,人工提供的良好的水肥条件使得这里半夏往往要比山野中的半夏块茎更大。课题组在萧县调查中曾采到块茎直径达5 cm的半夏标本。块茎大的半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