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阅卷感言.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阅卷感言

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阅卷感言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命题特色】 从内容看,这道作文题贴近现实,密切关注考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引领考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文题聚集主流价值取向,尊重考生的个性,力求让考生有话可写,有事可议,有情可抒。 从形式看,文题采用“富于思辨”的新材料作文的样式,其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同时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该文题提供的材料较为广阔,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但是考生平时若无丰富的材料积累、深刻的人生思考、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是很难获得高分的。由此观之,此文题把紧跟现实与哲理引导相结合,既尊重考生的普遍学习情况,又关注语文素养深厚的学生,符合高等院校考试甄别选拔人才的功能,显示了命题人准确把握考查梯度的能力。 【失分原因】 笔者有幸参加了今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评阅工作,现将阅卷过程中考生失分原因归纳总结如下,希望考生在今后的备考中加以注意: 1.审题立意脱离或偏离材料。审题立意决定着文章的思想高度,制约着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整体框架,反映出考生理解命题意图、联系社会生活的才智,显示着考生发掘隐含信息、透视事物本质的能力。仔细研读文题材料,我们可以发掘以下相关信息:第一句突出“反思过去”,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第二句突出“梦想未来”,是对“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探索,“追问”强调的是实现“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条件,“却”说明重点应在最后一句。考生在构思立意时应紧扣材料,全面把握材料,文章中最好既有“反思过去”,更有对梦想、未来的“追问”(实现的条件)等内容。在评阅中,发现有的考生没有结合材料,所写内容与材料无关,如“活出个性”“做好自我”“生于忧患”“我们在改变”“抓住现在”“思考”“一念之间”“巧妙地回答”等等,诸如此类,显然是脱离了材料或是背离材料主旨,忽视了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有些考生只结合材料中的某一句,如写“梦想”“已发生的事情”“梦想与现实”,或谈“角度”“心态”“超前意识”等等,这些忽视了材料的整体性,偏离了材料,忽略了文题中有“选好角度”的要求(“选好角度”旨在考查考生选出最佳角度)。 2.篇章结构不够完整。篇章结构是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是文章的一种整体架构模式,它既是内容题材的组织方式,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化形态,因此也是评估文章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想必考生在考前进行过相应的训练,但在考场特定情境下,有些作文在结构上还是存在着欠缺。在评阅中,常常看到一些缺少标题或没有结尾的半成品。有一篇题为《为什么》的作文,姑且不论其审题立意,单就结构而言,就存在着“硬伤”:首段提出在社会巨大的竞争力和压力下我们不要问“为什么”;第二段写我们应该学会知足;第三段写不要问“为什么”,只要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第四段例举爱迪生、达芬奇,写他们并没有说“为什么”,而是坚持了下来;第五段写做人做事不能凭空想象,更应该脚踏实地;第六段写面对失败挫折时不要用“为什么”来给自己找任何理由和不满;最后两段写要知足,应该为社会做贡献。整篇文章观点不明,泛泛而谈,段落间缺乏逻辑关系,让人不知所云。 3.选材用材陈旧老套。选材用材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容的充实与否往往与材料的选取和使用有关。《考试大纲》明确提出,写作中要做到“材料丰富,论据充足”“材料新鲜”。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文章在材料上都应该具有“丰富”“充足”“新鲜”的特点。但在笔者所阅的近六千份的作文中,就议论文而言,考生用得最多的是爱迪生、哥白尼、爱因斯坦、李白、刘伟等陈旧老套的古今名人事例。当然不是说使用这些材料不好,但大家“一窝蜂”地使用,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有些考生仅在文章中堆砌材料,恨不得把自己读过的名人故事一个挨一个地写出来,却不加以论证,殊不知这样大量的记叙文段减弱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给人以文体不明的印象。就记叙文而言,有些考生则选取自己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材料,如写“最精彩的那样”“风景这边独好”等,胡编乱造,内容缺乏新意,兼以表达上缺少悬念和波澜,这样没有个性和创意的文章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4.语言表达含混不明。语言表达的优劣决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