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市民记者_概念的质疑.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_市民记者_概念的质疑

对“市民记者”概念的质疑■吴廷俊王大丽【内容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新闻界出现的“市民记者”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认为“记者”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的职业化过程;作为职业的“记者”,在新闻传播层面和法律层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而“市民记者”既不具备记者在新闻学层面应有的特征,也有违法律对记者的界定,因此是不成立的。【关键词】记者;市民记者;概念;概念滥用《公共新闻和公共生活》②。而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1期上的《‘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一文“是中国对公共新闻运动的最早介绍”。③蔡雯教授将“publicjournalism”翻译为“公共新闻”,并称“公共新闻”在美国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journalism)。④随后,她发表的《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一文中,对“公共新闻”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其(公共新闻)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2005年6月,蔡雯教授又发表《试论“中美两国公共新闻传播的现实差异”》一文,进一步阐述美国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的关系,她指出:“在美国最早倡导公共新闻学的一批新闻学者已经把‘公共新闻’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认为,网络技术为‘公共新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公共新闻’已经由媒体发动公众讨论,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进入到社会公众可以不依赖传统媒体,自主发表观点、形成舆论甚至组织、进而影响媒体、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新的阶段。”之后,蔡雯教授又先后在各刊物上发表关于这一转变的相关论文。⑤在《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试析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正在发生的变化》一文中,蔡雯教授分析了从Public/CivicJournalism概念到CitizenJournalism的细微变化,将前者翻译为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上和新闻学论文里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让人啼笑皆非的概念,“市民记者”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少媒体堂而皇之地以“市民记者”为题策划新闻活动,有的直接以“市民记者”做版面标题或专栏标题,名之曰“创新”。问之何谓“市民记者”,则答非所问。更有学者发表学术文章,对“市民记者”进行煞有介事的论证,声称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成为‘市民记者’”。殊不知,这种论证是对“记者”概念的外延无限扩张,最终必然会毁灭这一概念。基于此,本文将对“市民记者”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质疑。一、“市民记者”(CitizenJournalist)的概念溯源及解析在一些学者的文章中,“市民记者”与“公共新闻”“公民新闻”等概念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要追溯“市民记者”概念来源,首先应该对与之相关的“公共新闻”“公民新闻”概念进行辨析和梳理。(一)“公共新闻”“公民新闻”概念辨析及相互关系1.理解中国对“公共新闻”“公民新闻”的翻译和经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国内学者于21世纪初期开始将美国的civicjournalism和publicjournalism介绍到中国,目前找到的较早的文献为《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3期周亭编译、BarbaraBlissOsborn撰写的《植根网络的美国公共新闻事业》一文,该文将“PublicJournalismandPublicLife”一书翻译为现代传播2013年第4期(总第201期)29新闻学与传播学吴廷俊王大丽:对“市民记者”概念的质疑中立态度,即对某问题作出某种适宜的表态。瑏瑡据此,“公共新闻”,后者翻译为“公民新闻”,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首先,“公共新闻”是一场旨在“重振社区精神”的新闻改革运动,是以大众媒体为主导的新闻创新实践。而“公民新闻”的勃兴主要依赖于强大的技术推动力。其次,公共新闻运动中,主导者是传统媒体,公民只是被发动、组织起来的参与者。而公民新闻的主体已转向普通民众。第三,“公共新闻”以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双重“公共性”为特征,而“公民新闻”是指普通公民作为新闻报道者传播新闻,“公民”一词主要界定报道主体,而非界定报道内容。⑥经过上文的梳理,我们发现,将“公共新闻”概念最早引进中国的蔡雯教授,在对这一词汇的认识上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先是将publicjournalism翻译为“公共新闻”,将civicjournalism翻译为“公民新闻”,并将二者等同对待;之后才将publicjour-nalism和civicjournalism翻译为“公共新闻”,并以此区别于公民新闻,即citizenjournalism。尽管如此,国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公共新闻(public/civicjour-nali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