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河北路流民问题浅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河北路流民问题浅谈

北宋河北路流民问题浅谈   摘要:北宋时期,河北路作为宋辽交战的前沿阵地,兵连祸结,人民苦不堪言,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天灾人祸流民大量涌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环境使河北路地区的流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为求生存流民四处流散,生活无依,与此同时,北宋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解决流民问题,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北宋;河北路;流民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139―02 一、 河北路区域的界定 流民问题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北宋一朝虽不是最严重的,但在流民问题的治理及救助方面却独具特色,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河北路作为宋辽对峙的前线,严重的自然灾害使这一地区的流民问题更显突出。河北路,“盖《禹贡》兖、冀、青三州之域,而冀、兖为多。当毕、昴、室、东壁、尾、箕之分。南滨大海,北际幽、朔,东濒海,西压上党。”[1]大致包括今大清河、海河一线的河北省、黄河以北的河南省以及山东省的部分地区。 二、流民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宋代一朝河北地区共发生水灾五十九次,旱灾二十次,虫灾三十一次,地震八次,雹灾三次,瘟疫一次,风灾一次,霜灾二次,合计一百二十五次,其严重程度在各省区排名第二位。”[2]同时这一地区的灾害具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多种灾害同时发生等特点,百姓颠沛流离成为流民也就不足为奇了。如“庆历八年,河北、京东西大水,大饥,人相食。英宗治平四年,河北旱,民流入京师。”[3]这种因为天灾使百姓成为流民的例子比比皆是。 社会原因。北宋时期,黄河多次决堤,这就使处在黄河下游的河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水患,水灾不但使河北百姓逃离家园,黄河的修治更是让河北人民背上了沉重的河役负担。宋徽宗时“黄河调发人夫,修筑埽岸,每岁春首,骚动数路,常至败家破产。”[4]黄河水灾引发农业生产的破坏与河役沉重负担共同作用使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战争原因。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时代,与辽、西夏、吐蕃等政权并存,河北路地处宋辽交界,因其重要的军事位置与发达的经济地位成为宋辽激烈争夺的对象,河北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战争之苦。真宗咸平二年,赵安仁言:“自契丹扰边以来,边民有斗敌之时没于兵刃者,遣使收瘗之;有骨肉支离、庐舍焚毁者,本部抚恤之;有保守城垒失于种莳者,有司给复之。故忧恤不可不行也。”[5]连年不断的战争是北宋河北流民产生的又一原因。 三、 流民的生活状况 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情结,老百姓生于土、长于土、死后归于土,这种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让固守土地的意识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只有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抛弃自己的家园,流民的生活情境我们可以在史籍上窥见一二。“至是大旱,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并城民买麻糁麦面合米为糜,或茹木实草根,至身被锁械,而负瓦揭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6] 转为盗贼。从史书上不难发现历代统治者都严密控制流民的生成,其中有一点原因就是流民常常成为盗贼的来源和后备军,当他们面临走投无路、食不果腹的困境时便走入歧途,打家劫舍、抄略城池、扰乱社会治安。“徽宗七年春正月癸酉朔,诏赦两河、京西流民为盗者,仍给复一年。”[7]“丁未,诏谕流民、溃兵之为盗贼者,释其罪。”[8]对于流民来说成为盗贼实为一种无奈之举,同时也反映出流民生活的艰辛。 遁入空门。古代中国,寺庙享有免除赋税与徭役等特权,对于走投无路的流民来说出家为僧,把寺院作为安身立命的乐土不失为一种良策。例如,“靖康元年十一月庚午,诏河北、河东、京畿清野,令流民得占官舍寺观以居。”[9]统治者通常利用寺院来安置流民。 四、 流民的流向 河北流民离开故土,踏上流浪之旅,面对身后的硝烟与尘埃他们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流向何方,何处才是他们新的生存之所。也许他们流向地广人稀的山区,也许追逐拥有丰富物产的平原沃土,总之,他们的流动规律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对于河北的流民,他们又流向哪里呢? 流入京师。北宋都城汴梁位于京畿路,与河北路毗邻。素有“汴梁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对于河北路的流民来说,进京师不但路途近,而且物产丰盈,提供了更多的生存保障。“仁宗六年夏四月戌辰,振河北流民过京师者”[10],“熙宁元年八月壬寅,诏京东、京西路存恤河北流民”[11],“诏京东路募河北流民,招置教阅厢军二十指挥,以忠果为额”[12]……由此可见,河北流民进京师似乎是较为普遍的。 迁徙南方。北宋时期民族战争频仍,但战事基本集中在北方,南方则相对安定,长期受战争困扰、无以为生的河北人民便将南方视为迁徙的目的地。“熙宁年间,河北流民或随饥无食,或地震不得宁居,或河决失耕业,相携老幼转徙与南方,累累道途不知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