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逆境中寻找机遇 在科研中成就人生
在逆境中寻找机遇 在科研中成就人生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希望在单分子水平上了解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命的过程。传统的检测方法只能得到系综的平均结果,单个分子的信息隐含于总体平均值内。一个细胞里有成千上万个纳米机器人(生物分子)在协调一致地工作,有的负责吸收能量,有的负责排泄废物,有的负责细胞间的通讯联络等。而对其复杂的工作机理,人类目前所知的相当有限。要搞清它们的工作机理,必须能“看到”单个分子。然而,目前对于单分子探测大部分集中在材料和化学研究中,对于细胞上单分子的研究比较少。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蔡继业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从大学生到焊接工
上世纪60年代,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可谓百里挑一,考上北京大学则更是凤毛麟角。1962年,上海市崇明县庙镇农家孩子蔡继业成了当地乡亲和父母的骄傲,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实现了鲤鱼跃龙门的梦想。年仅18岁的他怀揣着父母东拼西凑的40元路费踏上北上列车,68小时的颠簸之后,正式开始了异地求学的生活。
北大,各地骄子聚集的地方,基础相对薄弱的蔡继业起初的确感觉到了学习的吃力,来自南方的他甚至连听普通话都是半懂半猜。但是,即使面临贫困的生活、学业的压力,蔡继业仍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发奋图强,终于在二年级下学期赶上了同伴们。在北京大学的6年学习,让蔡继业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之时,生活的轨迹被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打乱了。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同时毕业的150多位北大物理系学子,几乎都加入了下乡、下厂、赴边疆的行列,蔡继业也在其中。
1968年,蔡继业先到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之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第四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在这个被大家戏称为“黑老四”的地方,蔡继业种过菜,烧过砖,当过钢筋工和混凝土工。对于从小就干农活的蔡继业来说,这些体力活当然难不倒他,但是壮志未酬之憾却让他一直在思索着如何去突破困境。
突破,突破,这个念头一直在蔡继业的脑海中转悠,也一直在支撑着他不断学习和进步。逐渐地,他的技术优势在工作中得到了显现,他当上了电工。1972年,四公司接到了一项大任务,当时要建设大庆到秦皇岛的输油管,在大庆的首站,要建大量储油罐,包括当时国内最大的2个两万立方米的浮顶罐。公司缺少200个电焊气焊工,也没有焊接技术员。公司的领导找到了蔡继业,要他担任电焊技术员,负责培训200个电焊气焊工。蔡继业说:“我不是哈工大焊接专业毕业的,我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搞焊接不符合我的专业,难以完成这个任务”。在领导的反复要求之下,他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冒险担当了这项任务,在半年内边学习焊接技术边培训焊工,担当起建设任务。白天黑夜的努力工作,经常是同时开动50台电焊机彻夜焊接,照亮了一大片夜空,场面十分壮观。蔡继业在现场工地担任工长,同时自己也亲自焊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两年后升为车间主任,并开始了研发。在缺乏财力、物力的情况下,蔡继业设计制作了十吨龙门吊车,带领170多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完成了大庆化肥厂60×120米落地拱工程。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落地拱钢结构工程。
从焊接工到激光技术最前沿
在“黑老四”10年,蔡继业由24岁变成了34岁,虽然在这样的地方消耗了生命中最为宝贵的十年,但是,这十年却没有磨灭掉他坚强向上的意志。在当时藐视知识的环境下,白天干完活晚上他还学习英文,他的工友们一边打扑克,一边不解地问他:“学英文有什么用,还能派你去做翻译?”工友的议论并没动摇蔡继业的求知信念,依旧刻苦学习。然而,正是这个举动为他后来抓住机遇干出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78年,文革结束两年后,因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蔡继业有机会调进了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开始做科研工作。1982年,他就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天时”。当时,安光所有一个公费留学美国的名额,须经过EPT考试挑选出国人选。尽管刚到安光所不久,未能获得培训的机会,但在出国考试中,他比经过英国教师培训4个月的40多名候选人考得还好,一举获得了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公费留学两年的机会。
哥伦比亚辐射实验室(ColumbiaRadiationLaboratory),一个先后出过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地方,一个发明激光的地方,蔡继业在这里开始追逐新的梦想,而他的事业也从这里开始起步。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两年,蔡继业师从实验室主任乔治CO2分子内振动能量转移。蔡继业与同事一起努力,用快速H原子碰撞CO2分子,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世界上首次得到了三原子分子的振动、转动分辨的动力学光谱。
1992年,蔡继业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参与了曾被美国著名报纸《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为物化领域“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实验”――碰撞参量对化学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