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甲午战争和漕粮海运之变
甲午战争和漕粮海运之变 【摘 要】晚清漕粮运输以海运为主,但是战争中制海权对海运的影响甚大,不仅左右着清廷抗战的态度,而且对漕粮海运本身也带来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廷出现了关于漕粮运输方式的争议,此年的漕粮改为洋船运输,并且清廷此后实行大规模的漕粮改折。漕粮运输的这些变化都与甲午战争有着巨大的关系。
【关键词】甲午战争;漕粮海运;轮船招商局;漕粮改折
【中图分类号】K256.3 【文献标识码】A
明清以后,位于北方的中央政权极大程度的依赖于南方的经济反补。在这些经济交流行为中,又以漕运为重中之重。漕运的方式主要有河运、海运以及陆河移运。清承明制,以河运为“正载”。但随着河运的日益腐化和西方势力的入侵,海运逐渐成为了清廷漕粮运输的主要方式。
一、甲午战争前漕粮海运已见脆弱
复杂的国际环境,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犯,以及近在东洋的日本的虎视眈眈,清廷的漕粮运输已经处于十分不安全的险境之中。作为一条连接中国北部和南部的经济动脉,一旦制海权丧失或一段破损,对于孤立于北方而无援助的中央政府来说,是一种致命性的危险。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西方列强即以占领运河、切断运道的方式阻隔南北,从而挟制清廷。“京师食米全赖南漕”,更无需再提在战争期间,粮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兵家所信奉的至理名言。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在世界近代史以来的一次极为重大和影响深远的战争,中国三十年的洋务毁于一旦,而日本则从此成为了亚洲的领头羊。在甲午战争爆发之时,当年的漕运海运已经完毕,但是到了1895年,北洋海军遭受重创,制海权的完全丧失,使漕粮海运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清政府内部对于漕粮运输的方式争议不断,有主张继续河运的,也有力倡铁路运输的,更有主张大规模漕粮改折的。落寞的传统体制,在面临现代因素的冲击下,显得举足失措。甲午战争给漕粮海运重大的打击,它造成的漕粮运输的巨大变化以及甲午战后清廷漕粮海运又受到了怎样深远的影响,有待我们去探究。
二、漕粮运输方式的转变
(一)、漕粮改为洋船运输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双方开战时,光绪二十年的漕粮海运已经结束,但此年漕运仍能感受到战争的影响。由于北洋海军战局不利和清朝的指挥失误,制海权完全为日本海军所控制。此时的漕粮海运在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就交由其办理。在此不利战局之下,时任江苏巡抚的瓜尔佳“中法战争时洋商代运,始允中变,此年未复敢再蹈故辄。如招商局将漕粮当成商米,雇洋轮包运,全漕起运为数过多。一律改折又担心京仓缺米,州县赔累。建议将全部白粮及部分漕粮作为商米,由商局交洋轮包运。” [1]御史王鹏运支持:洋轮包运商米,“事属从权,本难深峙”,但我们知道河运已腐化难开,舍此别无他法。
面对日趋紧张的局面,清廷最后命江苏巡抚 进行议复,结果署苏州藩司黄祖络、粮道吴承潞等人禀报,他们与盛宣怀往返筹议,最后决定一方面:由招商局在上海、天津设立商米公栈,各属将所收米石交上海公栈,分雇洋轮装运,所有损失均由招商局赔偿。“所需连同保险费,合给银3.81钱。” [2]为此江苏还制订了海运章程:“漕运事繁任重,应仍委员设局分办。属征漕白本折,应请就数运解,节省等米仍旧专候拨用......” [3] 因此,光绪二十一年因中日战争,漕粮全由招生局雇洋轮承运。另一方面,甲午战端已开,轮船招商局的船只参与漕粮海运已然不现实,轮船招商局为避免巨大损失, 仿效出售旗昌之例, 由盛宣怀将轮船分售给各国洋商。“如德商信义洋行和礼各洋行即收购了招商局的7艘轮船。次年《马关条约》签定, 招商局又将出售之船全数买回。” [4]在甲午战后,漕粮海运的重任又重归于轮船招商局,海运依然是漕运的主要力量。
从以上的材料中可以看出,漕粮海运在面对突发的战争威胁时,其所能采取的应对之策只能是依靠洋商转运,对于迟暮的清廷来说,只能依靠外国人的运输,是一种别无他法之法。而海运的漕粮却依然面临极大的不安全因素,清廷也不得不向外国人妥协。
(二)、于漕粮运输方式的争论
1.复归河道运输漕粮
经历过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海运方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清朝大臣的质疑,复归河运的呼声不断。光绪二十一年,山东道监御史庞鸿书奏请变通来年海运,日军兵船出没大洋,“虽未即敢肆扰沿海,而商舶来往已不免戒心”。他建议江浙两省于河运20石之外,加运若干,从海运经费及山东挑浚费用中酌提若干,以为陆运费用。但仍有些督抚大员支持扩大海运,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时,江苏海运计划仍应拨粮海运,直隶总督王文韶却要求将江苏漕粮河运部分同归海运。他江北漕粮为河运,但河运速度迟缓,弊端极多,应该为海运。“他要求自二十二年为始,将江苏改拨之河漕一律改为海运。” [5]山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