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的莱尔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Q正传的莱尔译

翻译目的论与《阿Q正传·序》莱尔英译刘丹丹(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要] 《阿Q正传》的四个译本各有特色,但威廉·莱尔的译本更能够根据本土读者的需求 、文化背景等来将源语文本的信息充分而详细地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以目的论为指导从词汇层面、句式的改变、注释等几个方面来解析莱尔对《阿Q正传》序的翻译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指导意义。 [关键词] 《阿Q正传·序》;目的论;莱尔[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0)5-0190-02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样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得阿Q精神胜利法在中国广为流传。鲁迅先生的文风独特,翻译尤为不易。《阿Q正传》于1921出版后, 被多次翻译成外国语言介绍给海外读者, 目前常见的有四个版本: 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美籍华人梁社乾所译的英译本; 194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美学者、著名翻译家王际真的译本; 1956-1960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鲁迅选集》 中的《阿Q正传》英译版;1990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斯坦福大学 中文教授威廉·莱尔的新译本: Ah Q- The Real Story 。 这 四个 《 阿 Q 正传 》 的译本各有特色, 但值得注意是, 这些 译者中只有威廉 · 莱尔是土生土长的外国人, 所以较之 前三个译本, 莱尔的译本有很多新的尝试和突破, 还有 其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之前几个译本所无法比拟的。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待莱尔的 倾向于认同目的论中的功能翻译观, 认为源语文本与译入语之间的 “ 对等 ” 不是一成不变的 原则, 而是由译文目的所决定 。 “ 译文目的 ” 居翻译过程 中一切决定因素之首,忠实的要求也因而服从于译文 目的的规则 。 为了避免过分强调译文目的而背离源语 文本, 诺德在 《 模式 》 中首次提出了 “ 功能加忠诚 ” (func- tionality plus loyalty) 的概念 。 根据目的论中目的决定手 段的翻译策略, 译文的目的性被放在了首位, 目的语读 者的需求是译者将源语文本转换为译语文本所要考虑 的首要因素。因此《阿Q正传》的四个译本当首推莱尔的译本。 因为由母语是英语的本土作家来翻译更能够根据本土 读者的需求、文化背景等来将源语文本的信息充分而 详细地在目的语文本中体现出来。 文章将以目的论为 指导从词汇层面 、 句式的改变 、 注释等几个方面来解析 莱尔对 《 阿 Q 正传 》 序的翻译 。 二 、 词汇层面 《 阿 Q 正传 》 中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文白夹杂的语 句,这是处于五四时期提倡用白话文写作的学者们创 作现代小说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 虽然提倡使用白话, 但 还不能完全摆脱封建小说的影响 。 面对文言文这样的 语句, 翻译既要表述清楚原句意义, 又要翻译得地道, 确实不易 。 对比以下两个译本可以看出莱尔的译本在 词汇层面上体现了目的论的思想 。 杨译: But while wanting to write I was in some trepi- dation, too, which goes to show that I am not one of those who achieve glory by writing; for an immortal pen has al- ways been required to record the deeds of an immortal man, the man becoming known to posterity through the writing and the writing known to posterity through the man. (Yang Hsien- yi , 1981) 莱译: For at least a couple of years now, I ’ ve had it in the back of my mind to do a biography of Ah Q, but when- ever it ’ s come right down to it, I ’ ve always had second thoughts. Goes to show I ’ m not the kind of writer who For- gets words of immortalities. For generations yet to be. Be- sides, if you ’ re going to get your words to last all that long, they ’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