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固原史姓粟特家族多元信仰探讨
[摘要]中亚的粟特人自汉代起就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宁夏固原隋唐史姓墓是国内目前已知的大型粟特人家族墓地。根据墓中出土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能够看出当时同一家族中体现出佛教、祆教和儒家文化等不同信仰因素,这种多元信仰的形成可能与粟特人本身宗教传统、统治者的倡导及固原当地汉化等有关,由此反映粟特家族在迁徙入华之后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固原;史姓家族;粟特人;多元信仰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23-04
一、史姓粟特家族墓概况
1982~1995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了固原南郊乡6座史姓家族墓葬,其中,大隋正议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史射勿墓是唯一一座隋代墓葬。其馀5座均为唐代墓葬,由东向西分别为:唐平凉郡都尉史索岩与夫人安娘合葬墓,唐司驭寺右十七监史铁棒墓,唐游击将军虢州刺史直中书省史诃耽夫妇墓,大唐故左亲卫史道洛夫妇墓,以及唐给事郎兰池正监史道德墓①(图1)。
在史姓家族墓中均有墓志出土,墓志内容直观或间接记载了墓主人是迁徙至隋唐地域范围内的中亚粟特后裔,即古籍所载“昭武九姓”之一的史国。罗丰先生根据墓志对6座史姓墓葬进行谱系排序,证明6座史姓墓是分属于两个史姓家族。虽然分属于两支史姓家族,但却同葬于一处墓地,族源认同性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②
这六座史姓家族墓墓葬形制均为长斜坡墓道, 单室墓与多天井结合,天井数量2~7个不等,单墓室分为砖室和土洞两类。由封土、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虽多数墓葬都遭盗掘, 但仍保留了一些反映墓主人宗教信仰的文物。史姓家族墓中不同宗教文物的出现,反映了史姓家族内多元信仰存在。
二、史姓家族多元信仰的分析
(一)史索岩一系家族
在已发掘的6座史姓墓葬中,史索岩一系家族墓共有2座,为史索岩夫妇墓与史道德墓。尽管史索岩与史道德为叔侄关系,但是两者的信仰截然不同。
1.佛教因素
在史索岩夫妇墓中有许多反映墓主信仰佛教的文物存在。
(1)棺床。在墓室的西侧有一长方形棺床(图2),长2.6米、宽1.26米、高0.53米,一面紧靠西侧壁,三面用砖砌成,已被盗墓者所毁。棺床呈须弥座,上平砌三层砖,然后束腰,中有两壶门,其下亦平铺一层砖。③
“须弥”二字最早出现在佛经之中,随着佛教的传播,须弥座作为佛像的基座传入中国后,逐步被接受并广泛运用到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石窟、塔幢、家具、古玩座等各类建筑。因其比一般的台基等级高,因此成为重要建筑的台基。在史索岩夫妇墓葬中出现须弥座棺床,无疑是遵从了墓葬主人的信仰意愿。
(2)石幢。 青石质。通体呈八棱形,下残。顶上有一榫,榫呈四方形,稍残缺。八面有纹饰,为缠枝卷云纹。通?{70厘米、直径30厘米、每面宽11厘米、榫高10厘米、榫径为15×17厘米④(图3)。
石幢是石刻中的一种,自唐初始起立幢用石,历经辽、宋、金、元,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这种石刻的流行,与佛教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杨晓春先生不认同史索岩夫妇墓出土石幢的定名,认为该器物应定名为“石灯台”,并以陕西蒲城开元十二年(724)睿宗桥陵陪葬墓惠庄太子墓出土的石灯台为例。⑤但也指明石灯台常用于寺院和墓葬。
总之,无论史索岩夫妇墓中出土的石刻为“石幢”或是“石灯台”,其最初设立的本意与佛教息息相关。
(3)墓志。史索岩及其妻安娘各有一方墓志,均为青石?|。史索岩墓志置放在墓门处,志盖被盗墓者掀起另置一边,墓志上有一层很薄的黑褐色木灰,约有3毫米厚。其妻墓志则被安置在墓道中,志盖与志石合放在一起,基本上没有移动,中间夹有一层褐色灰状物,可能是丝绢之类的灰烬,志石上涂有一层墨。⑥
在史索岩墓志中有言:“唐故平凉郡都尉骠骑将军史公墓志并序……长子法僧、次子德僧,爰及德威、神义等……”在安娘墓志里也有提到:“夫人讳娘,字白,岐州岐阳人,安息王之苗裔也……子法僧、德僧、德威等……”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人的生命观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潜在地表现在人们为人处世的心态里,也有直接表现在个人的社会符号名字当中,但更多的是代表一种观念、一种信仰。⑦从史索岩夫妇的墓志中可以得知其四子之名,分别为“法僧”“德僧”“德威”“神义”,这就直观地反映了史索岩和安娘对佛教及其观念的信仰。
除上述列举的以外,史索岩夫妇墓还有一些佛教因素的装饰,如壁画以及石门等处大量绘制了忍冬缠枝纹样,史索岩夫妇对佛教的信仰在其墓葬中得以体现。史索岩夫妇墓中出土了与佛教相关的文物,从而可知史索岩夫妇的宗教信仰。
2.祆教因素
与史索岩为叔侄关系的史道德,在他的墓中却出土了与祆教相关的文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