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守艺人 喀赞其巷子深处的那些手艺人
在伊宁市喀赞其的巷子深处,有许多小小的门面。随便走进一家,就能看到简陋的店面里,一个手艺人安详地坐在里面,敲敲打打,缝缝补补。他们工作时总是不紧不慢,对要完成的活计,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好”。每一双鞋子,每一个马鞍,每一只铁皮桶,每一座馕坑……它们不仅仅是等待销售的商品,还是每一个手艺人的脸面,或者说,是他们用几十年时光雕琢出来的作品。
手艺人,这个在越来越快的世界里仍然存在的词汇,说出来,就含有一种浪漫气质,令人动容。也难怪走进喀赞其,总能让人感觉到时光悠远。这些巷子深处的手艺人,用不变的生活节奏、自古如此的对待手艺的态度,锁住了奔忙的时间。
做皮鞋的手艺人
喀赞其自古就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音),维吾尔语,多指擅长某一技艺的匠人或艺人。从前,在工业发展还未席卷整个世界的时候,喀赞其里生活着制作皮革的昆其,钉马掌的塔克其,打馕坑的托诺其,制作铁皮桶的切克来其,制作陶瓷的塔瓦克其,制作花帽的朵普其,种菜的扩克其和制鼓的纳格尔其。
随着生活节奏渐快,标准化生产的商品充斥了店铺街头,手艺人慢悠悠打造出来的商品成本过高,无疑不具价格优势,故而渐少为人问津。从前繁荣的“其”文化也逐渐在喀赞其里凋零。不过,虽然手艺人在现代社会里已属凤毛麟角,但在喀赞其里仍然能不时瞥到?r光的余影。
就像那一日,我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斯木拉音和阿不都沙拉木的鞋店。
店面没有任何标识,一间不大的土坯房,两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大敞着,挂着紫红色的纱帘。斯木拉音和阿不都沙拉木两人一前一后,坐在店里各自忙碌。店里面摆着做好的皮鞋和需要上底的鞋面。小锤轻敲,剪子“嚓嚓”有声。
斯木拉音就是鞋店的招牌。
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阿不都沙拉木说,只要走进喀赞其,问“斯木拉音的鞋店在哪?”没有人不知道。这家鞋店在伊犁街的一个拐角处,已经开了30年。
相比较表达,斯木拉音更擅长做鞋。他坐在店门口,小心细致地剪裁鞋底样子,打磨皮革边缘。关于小店的历史,都由小他8岁的阿不都沙拉木告诉我。
阿不都沙拉木12岁时被父母们送到店里学做鞋手艺。“家里穷,父母想,我学门手艺,就不会成为混混了,日后还会有口饭吃。”阿不都沙拉木说,他跟一位老手艺人学艺三年,学成后,就以做鞋为生。他跟斯木拉音也已经搭档做鞋20年了。
做鞋,是一门耗时间、需要坐得住的手艺。这是阿不都沙拉木做鞋20年的感悟。
如今,他和斯木拉音一个做鞋帮,一个做鞋底,从早上北京时间9点半到店里,到晚上11点离开,平均算下来,一天一人能完成一双具有民族风味的手工皮鞋。“全手工的,底子、帮子,都是手工敲出来、缝出来的。”阿不都沙拉木笑着说,“如果有人有需求,也能订做,想要什么款式,什么颜色,用什么样的鞋底,我们都能满足。”
“只是,”阿不都沙拉木环顾一下这间再不能更熟悉的小店,惆怅地说,“现在材料费贵,房子租金高,一双手工皮鞋的价格也就比较高。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不买。这样,继续做鞋的手艺人自然也少了。我们店,也指不定哪天就倒闭了。”
他继续用小锤子敲打鞋底上的小钉子,神色认真:“那样我会非常难过,好不容易三年才学成手艺,又做了这么多年。”
他继而道:“我要是做出一双新鞋子,别人穿上舒服,我会比他更高兴。”当然了,每一双鞋子,都是他耗费心神的作品。
馕坑后的艾则拜提
伊犁街18号,是艾则拜提的家。从他家的门前过,就能闻到一股潮湿泥土的气息。探身朝门里张望,狭长的院子里,摆着两溜新鲜的馕坑。红色的坑身潮润。
艾则拜提正坐在院子一侧的凉棚内休息,衣襟、裤腿上,都是绯色的泥土印记。他今年56岁,已经做了35年的馕坑。兄长是他的师父和搭档。从他黝黑的脸孔和粗糙的手上就能看出,打馕坑是一项下苦力的活计。每年从2月份开始,天气好的时候,艾则拜提就开始与哥哥在塑料帐篷里一起打馕坑。等到冬天过去,打馕坑的活计就转到了院子里,直做到深秋天气转冷。“打馕坑的日子得依据天气来,因为打好的馕坑需要依靠太阳晒干。”艾则拜提说。
打馕坑有很多步骤。打馕坑的土,是从潘津乡煤矿后面的山上买来的红土。这种土粘性好,不易皴裂。 然后和泥巴,将掸好的山羊毛铺洒进泥巴里,增加馕坑的牢固性。接着把揉弄好的泥巴放到木板上塑成一条条长方形,弄上5、6条,将它们围起来,一个馕坑才算做好。
艾则拜提指指院子里那些敞着大口的馕坑说:“到明天,就已经晒了四天了。晒好了,再在上面围个口,8个新馕坑就出来了。”
他坐在凉棚里算,前天卖了一个馕坑,昨天也卖了一个,今天没有生意。“一个月卖馕坑赚的钱阿朗阿朗(马马虎虎)够一家四口人开销。”他笑道,“没有剩余的。”
一座座手打的馕坑里,日后会飞出一个个金黄喷香的馕。而每一个馕坑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