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2009年台北听障奥运会主场馆(田径场)-大仁科技大学数位学习.ppt
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主場館簡介 第一節 聽障奧運會的緣起 第二節 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比賽種類及比賽場地簡介 第三節 改建前的臺北市立體育場田徑場簡介 第四節 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主場館(田徑場)簡介 學習目標 閱讀本章後,讀者應能達到下列目標: 了解聽障奧運會的緣起與發展。 了解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主場館規劃設計概要。 了解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主場館的設計理念。 了解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主場館的建築規劃與設計特色。 第一節 聽障奧運會的緣起 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緣起於1924年,由法國聽障朋友Mr. E. Rubens-Alcais和一些熱心聽障運動的人士在巴黎舉辦首次聽障世界級賽會,當時稱為國際無聲運動會(International Silent Games)。 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Deaflympics),簡稱聽障奧運、聽奧,又稱達福林匹克運動會,原名為世界聾人運動會。第一屆聽障奧運於1924年在法國巴黎舉行,比創始於1896年的第一屆奧運遲了28年,是全球第一個身心障礙類奧運。 當時參與比賽的僅有來自歐洲的9國145位運動員,隨後,參賽的國家和人數不斷增加,2005年澳洲墨爾本第二十屆聽奧時,已有超過67國3,200名運動員、代表團職員參加,競技水準也不斷提升。世界聾人運動會自1924年開始,一直只有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夏季運動會,1949年第一屆冬季運動會終於在奧地利西菲德舉行,當時只有5國33人參賽。 2001年5月,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有鑒於在國際聽障運動總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Sports for the Deaf, ICSD/CISS)主導之下的世界聾人運動會辦得極具規模且具有聾人文化的特色,決議同意更名為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並自當年7月義大利羅馬第十九屆起實施。 目前在國際上只有五大賽事可以使用國際奧會的會旗,除了聽障奧運外,另有奧林匹克運動會、殘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以及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維基百科,2009)。 參與聽障奧運運動員的「較佳耳」必須至少喪失55分貝的聽力,且不得在比賽進行中使用聽覺輔助設備,以維持比賽的公平性。其他與一般運動會的差別主要在於比賽執行的方式,例如:足球比賽的裁判以揮舞旗幟取代哨音,田徑比賽則以閃燈取代鳴槍等。 歷屆夏季聽障奧運會的舉辦概況如表13-1。 另外,自1949年起,開始舉辦冬季聽障奧運會,歷屆舉辦概況如表13-2。 第二節 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比賽種類及比賽場地簡介 2009年在臺北舉辦的聽障奧運會,比賽種類共計20種,分別為田徑、羽球、籃球、沙灘排球、保齡球、自由車、足球、手球、柔道、空手道、定向越野,射擊、游泳、桌球、跆拳道、網球、排球、水球、自由式角力和希臘羅馬式角力等。有關各比賽種類以及比賽場地、暖身場地及練習場地分述如表13-3。 第三節 改建前的臺北市立體育場田徑場簡介 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主場館為舊田徑場在原地拆掉重建的新場地,茲就改建前的田徑場相關軼事、建造過程、場地演進以及1964東京奧運聖火壇-「毛公鼎」典故等,分別簡述,以使讀者了解新田徑場的相關歷史。 改建前的田徑場相關軼事 建造過程概述 場地演進概況 1964年東京奧運聖火壇-毛公鼎典故 改建前的田徑場相關軼事 座落在敦化北路5號和南京東路四段4號所組成的市立體育場,即達17,000多坪,再加上鄰旁隸屬財團法人的中華體育館(3,300坪),總數超過20,000坪。 何以會選在敦化北路區域,先後興建包括田徑場、棒球場、網球場、技擊館的市立體育場,蔡特龍(1992)指出,曾參與市立體育場興建,並為該體育場首任場長的歐陽元回憶道:「民國44年間,敦化北路、八德路、北寧路、南京東路所圍起來的區域,原為一處公園預定地,現在的松山警察分局、市立社教館都在範圍內」。 因為從民國35年起舉辦的臺灣省運動會,每隔兩年分別輪流由臺北、臺中、臺南、高雄主辦,在臺北舉行時,都因缺乏公立專用的體育場地,只得借用臺灣大學、師範大學的田徑場。因此,民國44年,當時的臺北市長高玉樹便決定在這塊公園預定地興建體育場,後來經陸續擴建與增添設施,才漸具規模。 建造過程概述 臺北市綜合運動場(田徑場)於民國44年籌建之始,由臺北市政府函請國防部調派工兵協助興建,於45年完成西側司令臺、看臺及田徑場舖設煤渣之籃曲式多用途400公尺8跑道,之後翻修為紅磚粉跑道。民國55年國軍運動會前增建東區看臺,民國56年陸續完成南北看臺,經過數次的建造,遂全部完成;綜合體育場佔地23,628平方公尺,可容納觀眾22,000人。 嗣又配合民國64年臺灣區運動會,將跑道全部改建為半圓式人工跑道。因使用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2025学年 八年级上册物理(2024年新教材)教材课后习题-练习与应用(原动手动脑学物理).docx VIP
- 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 JGJT231-2021.pdf VIP
- 动物学全套课件.pptx VIP
- 公务礼仪培训.pptx VIP
- (2025年高考真题)2025年全国高考一卷英语真题(原卷版).docx VIP
- Audition实例教程(Audition CC 2019)全套PPT课件.pptx VIP
-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版).doc VIP
- GA602-2013 干粉灭火器装置.docx VIP
- 初中校园心理剧剧本集合3篇.docx VIP
- 冷库安全操作规程.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