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族传统戏剧与酬神活动生存关系之调查研究.docVIP

东南亚华族传统戏剧与酬神活动生存关系之调查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南亚华族传统戏剧与酬神活动生存关系之调查研究   酬神祭祖是海外华人最为重视和一直保持的民间活动,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寺庙、社团、街区还是个人,都会在中国农历的节日或神灵的诞辰进行酬神活动,用以祈求平安、答谢神恩、祭奠祖宗。在这种活动中,中国的传统音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担当着仪式音乐的角色,还是娱神的重要方式。因此,华人的酬神活动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地生存并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这些活动的需求,才使其中的华人传统音乐至今不衰。      一、早期的酬神戏与传统戏剧      酬神活动对东南亚华人地方戏曲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酬神活动中的酬神戏一直是东南亚华人戏班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叶以前,酬神戏起着娱神、娱人的双重作用。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华人神庙都有游神活动参加,场面十分壮观。大的神庙里???有戏台,专门演出酬神戏,演出少则三四天,多则一个多月;华人居住的街区公所都设置神棚(行宫),在其正对面扎戏棚,彻夜演戏。到了清末,华人各派系的地方剧种都已基本成熟,不同地缘的华人会用各自家乡的地方剧种演出酬神戏,如福建人演出闽剧、高甲戏、梨园戏,后来演出歌仔戏,潮州人演出潮剧,广东人演出粤剧,客家人演出汉剧,海南人演出琼剧。各派系的地方剧种在东南亚的酬神戏台上争奇斗艳,正如陈达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中所提到的:   每逢重要的节日都要演戏,以资酬神,村中男女老少,也藉此穿比较整齐的衣服,来凑热闹,大家欢乐一番。戏的种类不一,其号召观众的能力亦不同,以汕头(籍)的乡村论之,大别之有潮州戏,木头戏,及电影三种:(一)潮州戏:清代末年,及民国初年,华侨排演的潮州戏剧的天数很多,每年大约能估一百天……(二)木头戏:华侨社区之木头戏,也是很普遍的,每年平均排演八十回以上。凡酬神、神诞喜庆等等,大多排演木头戏,因取其简单廉价。木头戏的情节多取材于潮剧,但按照本地的风俗,凡排演潮州戏,多于夜间进行,大致要演至天亮为止,而木头戏虽然是夜戏,但不演至天亮。   由于当时的华人生活不富裕,没有什么精神娱乐生活,所以观看免费的酬神戏成为他们重要的娱乐活动,也是思乡之情的一种寄托和文化归属、认同感的宣扬。很多戏迷会场场不漏地看一个月,有的甚至跟着戏班到下一个酬神的乡村看戏,一夜一夜地追戏看。   这种酬神演戏需求吸引了大量中国戏班到东南亚地区演出,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国内就有:粤剧、福建高甲戏、潮剧、琼剧、福建南管戏、莆仙戏、台湾歌仔戏、京剧、广东和闽西的汉剧、闽剧、梨园戏、福建十番、锦歌、?r歌、粤曲总计15个剧种、曲种的演出团体到过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同时,酬神演戏的需求也促使了当地华人传统戏剧的发展,他们开始学戏、自办戏班,很多社团还设置了自己的戏剧小组。在马来西亚,很多历史悠久的社团都有戏剧组,如吉隆坡冈洲会馆、吉隆坡东安会馆、台山会馆、顺德会馆等地方性会馆和工商行都附设业余戏剧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的戏剧组,马六甲明星慈善社的粤剧组,槟城广东顺德会馆的粤曲组等。同时,马来西亚华人还较早地建立起了传统戏剧艺人的行会组织,如梨园公会、八和会馆、琼崖优伶公会,都是马来西亚华族地缘性传统剧种的艺人行会组织。另外,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非行会性社团组织也纷纷建立,1908年槟城华侨郑太平等人组织的广福居俱乐部中的“剧团乐公社”成为马来西亚最早的粤剧社团,比较著名的还有1921年在吉隆坡成立的人镜慈善白话剧社(粤剧科),1925年槟城成立的菁华俱乐益群剧社以及马来西亚麻坪业余汉剧社等,这类社团不仅演出戏剧,还进行一些研究活动。以上这些戏剧组和戏班的一大功能就是为自己本社团或本派系酬神演出酬神戏。可以说,酬神活动促使了中国传统戏剧在东南亚生根、发芽,并成长为东南亚华人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酬神戏与传统戏班的生存现状      当今,随着东南亚华人移民后裔的落地生根和本土化,看戏听曲者越来越少,社团的传统戏剧组纷纷解散。但是,歌仔戏、布袋戏、粤剧、琼剧等剧种的戏班非但没有绝迹,还增加了不少,有的甚至超过了20世纪20年代黄金时期的戏班数量。以新、马为例:20世纪50年代,全马福建戏班只有十多个,而今仅歌仔戏班就有二十多个,而且还有新的戏班不断成立,一些停业的老戏班和艺人也纷纷重起炉灶、粉墨登场。有的戏班甚至能保持每年100至200天的戏份,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会馆社团的传统音乐活动日渐寥落、社会上对传统戏曲担心的论调中,戏班艺人们却无忧无虑地演着戏。为什么?因为戏班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酬神戏。正如马来西亚筱麒麟戏班老板刘臣虎先生所说:“只要有神在,戏班就不会消亡。”下面笔者将通过对马来西亚两大传统华人戏班生存现状的实地调查,对当代东南亚华人传统戏剧与酬神活动的生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