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封建五刑制的形成与演变
第四讲 封建五刑制的形成与演变
王宏治
一、奴隶制的五刑
中国古代封建制的五刑,渊源于奴隶制的五刑,据文字记载,可上溯到虞舜时期。《尚书·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孔颖达疏曰:“汝作士官治之,皆能审得其情,致之五刑之罪,受刑者皆有服从之心,言轻重得中,悉无怨恨也。”《尚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以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五刑三次,是无隐也。”《尚书·吕刑》也说舜时:“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此“五虐之刑”,为劓、刵、椓、黥及杀。这可以说是原始的五刑形态。
西周时,奴隶制的五刑已经定型。《周礼·秋官·大司寇》:
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
西周刑法制度是“刑名之制”,以罪丽于刑,丽是附的意思,附丽也。《吕刑》改定刑罪之条数,定:“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罪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吕刑》是周穆王时吕侯所制。此时,距《周礼》所记载的周初刑制已逾一百余年。吕侯制《吕刑》,是对周初刑制进行的一次改革。从这次改革可以看出,它扩大了墨刑、劓刑等轻刑的适用范围,各由五百增至一千,倍于周初;将刖刑改称为剕,其条目仍为五百;宫刑由五百减至三百,大辟(死刑)由五百减至二百。总的来说,具有轻刑的倾向。这是周代“明德慎罚”思想在刑罚制度发展上的反映。(有关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可参见《中国刑法史稿》第43~49页,《中国刑法史纲》第72页。)古代统治者将此五种刑罚神化,与阴阳五行结合,使之象征“天授”。如《白虎通义·五刑解》:
刑所以五何?法五行也。大辟法水之灭火;宫者,法土之壅水;膑者,法金之刻木;劓者,法木之穿土;墨者,法火之胜金。
从奴隶制的五刑看,大辟为死刑,其余四种均为肉刑,可以说奴隶制的五刑是以肉刑为核心的刑罚制度。那么,以墨、劓、刖、宫、大辟为主要方式的奴隶制五刑是如何发展成为封建五刑的呢?我们不妨逐条探讨。
二、流刑
蔡枢衡先生说:“三皇时代只有扑柣和放逐,没有死刑和肉刑。”说明放逐是最古老的刑罚手段之一,几乎可以远溯到史前时代。
奴隶制时期除了主刑墨、劓、刖、宫、大辟外,还有流刑、徒刑、罚赀及赎刑、鞭扑等附加刑。封建五刑除死刑外,其余四种刑罚都是从奴隶制时期的附加刑中产生、发展而来的。
流刑的起源与五刑几乎同时,故与五刑一样古老。《尚书·舜典》中有“流宥五刑”及“五流有宅”的记载。孔安国传曰:“谓不忍加刑,则流放之。”孔颖达疏曰:“其有不忍刑其身者,则断为五刑而流放之。”如此看,流刑是一种减刑,是对死刑或其它肉刑的宽宥、减轻刑。
流刑出现,也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尚书·舜典》记载舜与周边部落大战,胜利后,“流共公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这里,流、放、窜、殛,都是流放、驱逐的意思。殛与极通,是极边、极远的意思,即意味着放逐。但在古代社会早期,流刑更具有驱逐出境的味道,将个人、或整个部落逐出自己占有的势力范围。从战争意义讲,就是胜利者赶走了失败者;从个人意义讲,在当时的自然条件下,人一旦离开了群体,就很难靠个人力量单独生存下去。流刑尽管说是死刑的赦免刑,是五刑的宽宥处罚,仍属于重刑。
春秋、战国时期,流刑普遍施行,如楚国有“屈原放逐”;秦国流刑称为迁、徙,有“不韦迁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长安君反,死屯留,迁其民于临洮”;“三十三年,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索引:“徙有罪而谪之,以实初县。即自榆中属阴山,为三十四县是也。”自亲昭王以来,“赦罪人迁之”的记载史不绝书,迁徙已经成为法定的刑罚制度。一般用于“赦死从流”,或将犯有重大罪行者的家属及族人,迁徙到边远地区,或新开发的区域。汉代基本上沿用秦制,称为“徙边”,往往用于死刑的减轻处置,是减刑。
魏晋南北朝仍沿用了一段时间。将流刑列入五刑,始于后魏。北魏之流刑无里程远近之差,一律加鞭笞一百,称“投于边裔”。北齐仍如此,称“远流”、“远配”。北周改定流刑之制,始有道里之差,共分五等,自二千五百里到四千五百里,每等差五百里,称为:卫服、要服、荒服、镇服、蕃服。隋代对流刑加以改定,更加务实,由五等减为三等: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并分别加劳作二年、二年半、三年。隋制定《开皇律》时,尚未统一中国,北周的五等流,最远达到四千五百里,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隋律》较比从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
唐朝流刑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