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明朝养老制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明朝养老制度

略论明朝养老保障制度 黎雪薇 (南京财经大学 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摘要: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明朝的养老政策沿袭历代旧制,但是也具自身的特点性别、阶层具有差异性年龄标准偏高敬老与养老相结合开展多种途径的养老具有经常性和终身性。据《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 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 《北史·韦孝宽传》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有关于官员在致仕后的养老保障制度。 (一)致仕条件 明朝将官员的致仕制度制成了法令,载入《诸司职掌》、《大明会典》中,作为官员管理的办法和依据,而明朝官员的乞休致仕条件大致以年龄与身体健康状况乃至政绩为原则。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明朝的武官都是世袭,虽然法令中写道“文武官员”,但严格意义上致仕的人大部分属于文官,少数武官的乞休其实是袭替,且年龄基准为五十。 年龄方面的界限从明初始时有变动,到嘉靖年间得以基本确定,后来虽然还有少许修改,但大致是以七十岁为界限的。洪武元年规定,“凡内外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者,不拘此例[ ]洪武十三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 [ ]永乐十九年诏令:“凡文武官七十以上不能治事者。许明白具奏。放回致仕。” [ ] [ ]后仍又改为年七十以上。至此,年龄方面再没有大的变动了。 在身体状况方面,在明初由于官员不足,并没有相关的规定,但在宣德十年诏:“文武官年未及七十,老疾不能任事者,皆令官带致仕。” [ ]弘治四年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凡两京大臣祈休,照例题覆致仕。” [ ]从开始的身体方面严格要求,到后来几乎已经没有要求,说明明朝中期到后期的冗员是相当严重的。 关于政绩方面的要求,是从嘉靖四十四年开始出现的,“各衙门乞休官员,如果积劳久着、舆论佥孚者,照进阶升职例。如寻常守官、谨愿无过者,照无过者例,或晚节不终有所规避者,止令冠带闲住,不准致仕。” [ ]这可以避免官员因老疾而废职,提高行政效率。 我们可以发现,明朝官员致仕的条件是根据官员的人数、政府运行状况等不断变更的,从对年龄的强制性要求到可以因疾病乞休,再到可以不必在“老疾”的情况下,俱令致仕,后又为避免误政,提出了政绩方面的要求。除了文武官差别,京官和地方官的差别,制度详尽如明朝还将一些其他情况考虑在内,如“纳银人员历任十年以上,原由医生、乐舞生、厨役出身,历任二十年以上,悉令致仕” [ ],“钦天监例不致仕” [ ]等。 (二)致仕待遇 有关于明朝致仕官员的俸禄问题,一直是有所争议的,1996年出版的《中国俸禄制度史》有过简要描述,“除特殊情况下,致仕官员没有俸禄。”[ ]部分明史专家认可这一观点,2003年出版的《明朝政治史》也认为“明朝致仕官不论品级高低,一律没有俸禄。” [ ]同时,另有一些流行观点认为“凡以礼致仕者,包括老、病、引咎及归养致仕,均给半俸” [ ]。纵观明朝留下的典籍,如《大明会典》《明史·选举制》对官员致仕的年龄、身体状况、是否考满等致仕条件,以及“升级”、“降级”、“冠带荣身”等方面的待遇均有详细规定,但对食俸问题避而不提,《明实录》《明史·食货志》中也完全没有提及致仕官员的俸禄制度,《续文献通考·俸禄》篇详尽的追溯了辽、金、夏等朝致仕官员的俸禄发放情况,但明朝部分阙如。众多典籍未尝提及过致仕官员的俸禄问题,这可以侧面反应明朝致仕官员的俸禄制度至少是不完善的。 明初时,明太祖对部分功臣致仕的赏赐较为丰厚,洪武四年,李善长、刘基、宋濂等,均受到了优厚的恩赐,汤和更是“诸功臣莫得比焉” [ ]。但这些赏赐只是部分人能够拥有的,实际上在明初,致仕官员并无俸禄养其老、全其节,只有免其一身纳税服差役的优遇,在前朝是致仕官吏应得的待遇,在明朝却成为一种额外的赏赐。[ ] 在当时致仕官员除了少数人能有所恩赐,一般只有精神上的抚慰,如给敕或文绮光耀门楣,很少有实质的物质奖励,只有国家在特殊庆典,如立皇太子或上皇太后徽号时,才会稍微有所表示。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冗员现象从出现到严重,明朝中期开始逐渐鼓励官员致仕,以至于渐渐出现了极为微薄,但却是实质的食俸。 一般认为,这一微薄待遇始于成化十五年,“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杨鼎乞致仕,特赐敕允之,仍给月米二石,岁夫四名。先是,大臣致仕未有给米拨夫例,有之自鼎始。” [ ]至成化二十二年颁诏,“在京文职以礼致仕,五品以上年及七十者,进散官一阶,其中廉贫不能自存,众所共知者,有司仍每岁给与粮米四石以资赡养,不许徇情,一概滥给。” [ ]这种殊荣对官阶和年龄都有高要求,甚至“不许徇情,一概滥给”,不得不说其微薄实在太过罕见。并且,这在本质上是属于“特恩”性质,而不是普遍性的“带俸致仕”制度[ ]。 总的来说,明朝致仕官员实质性待遇仅有六种:给廪米和岁夫、免役、给驿、存问、恩荫子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