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族螺女故事类型及文化内涵研究——以大理剑川石龙村流传的故事为例
2012年第6期民俗研究No.6,2012总第106期FolkloreStudiesSerialNo.106白族螺女故事类型及文化内涵研究——以大理剑川石龙村流传的故事为例董秀团[摘要]螺女故事在大理剑川石龙村的白族民众中有较广的流传,当地的螺女故事 从类型上说有单纯的螺女故事型、螺女故事与龙女故事的复合型、螺女故事与洪水后人类再殖故事的复合型。当地的螺女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螺女故事的两大系统在石龙都有流传,螺女故事与龙女故事的复合体现了白族的崇龙传统和宗教信仰,螺女故事与洪水后人类再殖故事的复合则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区域文化特色,石龙的螺女故事还在细节变化中表现了白族的民族特性和白族文化的特色。[关键词]白族;石龙村;螺女故事;类型;文化内涵螺女故事在中国流传广泛,属人与异类婚恋的幻想故事。其主要情节是螺(或蚌、贝壳、鱼等 水生动物)幻化为女子为人间的男子(多为农夫、渔夫、孤儿等)做饭操持家务,男子发现后与其结合。这一故事在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被命名为“田螺姑娘”型,编号为AT400C,收录异文32篇。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将之归纳为“田螺娘”型。螺女故事历 史悠久,其形态早在魏晋时期即已定型,“它的早期文本,最著名的当然是署名陶潜(365~427)所 撰《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或题为《谢端》)”。①螺女故事在中国各地特别是南方较为流行,福建、浙江尤其突出。在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中螺女故事同样广受欢迎,在白族中螺女故事也为民众所津津乐道,笔者在大理剑川石龙村的田野调查中就发现了螺女故事4则。然而在已经出版的 白族民间文学的相关文献中,螺女故事或相关的文本只有2个,这些文献包括《白族神话传说集 成》②、《白族民问故事选》③、《白族民间故事》④、《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⑤、《白族文学史》@、《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神话传说卷(上卷)》、《云南民族[作者简介]董秀团,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云南昆明650091)。[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元混融中的白族文学”(项目编号:09CZW069)的阶段性成果。①刘守华:《中国螺女故事的形态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②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白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③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白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④大理州《白族民间故事》编辑组编:《白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⑤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组主编,李星华记录整理:《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⑥张文勋:《白族文学史》(修订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万方数据48民俗研究·2012年第6期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神话传说卷(上、下卷)和民间故事卷(上、下卷)①中的白族部分,白 庚胜总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的大理卷、剑川卷、云龙卷、洱源卷、鹤庆卷、祥云卷、南涧卷、弥渡卷、巍山卷、漾濞卷、宾川卷、永平卷。②文献记载的缺乏与石龙村螺女故事的活态流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据此认为,并非白族地区缺乏螺女故事的讲述,而是由于调查的不足或资料整理的取舍使得相关的资料和文本没有能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本文主要立足于笔 者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石龙村的文本进行考察,在此过程中亦将以文献中已有的2个文本为参照,探讨大理白族地区螺女故事的形式及其文化内涵。早在上个世纪初期,周作人、郑振铎、钟敬文等老一辈学者就曾关注过螺女型故事,此后,又有 学者对螺女故事从各个角度做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学者们或纵向梳理螺女故事的历史变化过程,如刘守华《中国螺女故事的形态演变》④、刘魁立《论中国螺女型故事的历史发展进程》④、李道和《晋唐小说螺女故事考论》⑤等,或揭示螺女故事中的主要母题和独特文化内涵,如陈建宪《白水素女“偷窥”母题发微》⑥、郑土有《中国螺女型故事与仙妻情结研究》⑦、潘倩菲《螺女型故事人性化过程的现实整合》⑧等。但目前为止笔者还未见到专门探讨白族螺女故事的著作和论文,因而本文对于白族螺女故事类型及文化内涵的探讨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一、石龙村的螺女故事及其异文石龙村隶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位于剑川县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沙溪 22公里,距剑川县城30公里,东距石宝山景区约2公里。石龙村四面环山,通过唯一一条通向石宝山风景区的公路与外界相连接。石龙的村民以白族为主,据2010年底的统计数据,石龙村有262户,1200人,其中白族990人,其余为彝族和傈僳族。石龙是典型的山区村落,相对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