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结合发展多形态休闲农业模式.doc

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结合发展多形态休闲农业模式.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结合发展多形态休闲农业模式

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结合发展多形态休闲农业模式   近年来,重庆市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优势农业产业资源,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指引,以产业打造为基础,着力发展多形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模式。特别是2013年启动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将民生实事推进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发展多形态的休闲农业模式。 一、基本现状和成效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工作。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新兴产业进行培育打造。2013年,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86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培育乡村旅游景点3000多个,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近1600个,发展农家乐20000家以上,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人数70余万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人数20余万人。在“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率管理”的思路指引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成为联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改善的纽带,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示范展示平台。 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优化布局,突出区域规划。重庆市农业农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五大农业主体功能区”,规划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布局,突出休闲观光、旅游等服务功能,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2013年,市委市政府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形成“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域,各级政府围绕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以及“巴渝”民俗民风,发展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和节庆活动。 三是完善要素,服务能力提升较快。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同时,旅游功能要素日趋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是加大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高。市农委、旅游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整合力量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市农委与市旅游局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市政府即将发布《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政策的引导带动大量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促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突出与高山生态搬迁相结合 2013年,重庆启动实施22件民生实事,“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0万人”作为第一件实事提上日程。具体任务是:2013年启动20万人,2014年启动15万人,2015年启动15万人,到2017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搬迁任务。民生实事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成为新的战略课题和突破口。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就是要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游客进山、产品出山,将搬迁地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一是人口下山。鼓励居住在深山高寒边远地区、重要生态修复保护区、生产生活基础条件难以完善地区的农户,自愿选择转户进城、相对集中安置、旅游安置、五保户集中供养以及投亲靠友、异地安置等多种形式搬迁下山。制定了政府补一点、“地票”攒一点、农户出一点“三个一点”的搬迁安置投入政策,市里按每人8000元落实到区县,由区县根据搬迁对象贫困程度、安置条件的不同实行差异化补助。突出抓好相对集中安置,以城镇郊区、产业园区、景区周边、农村集镇为重点,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用地调配、统一房屋风貌设计、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竣工验收及分户单建和联户共建相结合的“五统一建”模式,建设集中安置点。安置点基础设施实现“六通六有”,即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有休闲小广场、便民商业网点、医务室、垃圾收运站、农家书屋、幼儿园。同步建设污水收集管网、人工湿地处理工程、联户沼气等环保设施,做到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生态宜居。 二是产业上山。由迁入地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农户退出耕地、土地流转等方式,妥善解决农业安置搬迁户“菜园地”等生产用地。对规模在100人以上的搬迁农户集中点所在村,引导发展1~2个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主多业”的格局,促进搬迁户安居乐业,增收致富。三年投入农业发展资金3亿元以上,支持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村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对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搬迁户,给予不少于1000元的扶持。 三是游客进山。依托高山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和特色经济作物园区、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重点打造成渝走廊农业观光体验、渝宜高速原巴渝、渝湘高速民俗风情体验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构建渝东南、渝东北和秦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