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高墩滑翻结合施工和改进
浅议高墩滑翻结合施工和改进
【摘 要】浅谈滑模施工工艺的优缺点及滑翻结合施工方案的选用缘由,滑翻结合工艺使用中的优缺点及滑翻结合施工工艺中可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滑模施工;滑翻结合施工;改进
1. 工程概况
杭瑞高速贵州境思遵六标天池特大桥起点桩号为K180+481.25,终点桩号为K181+620.75,桥跨全长1139.5m,跨径组合为(12×40+65+120+65+12×40)m,主桥上部结构为65+120+65m三跨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刚构,左右幅分离布置。
主墩采用双墙式+单薄壁组合墩,13、14号主墩墩高分别为88m和94m。刚构组合墩的单、双高度基本按黄金分割线比例进行分隔,双墙式高度分别为28m和34m,单肢高度为60m。双墙式采用实心矩形截面,横桥向宽6.5m,纵桥向宽1.5m;单肢采用等截面矩形空心墩,墩身横桥向宽6.5m,顺桥向宽6.5m,标准段壁厚为0.8m;主墩墩身采用C50混凝土。
2.滑翻结合施工原理及优缺点
2.1滑翻结合方案的选用
本工程中,原来选用的是滑模施工方案,在13#墩左幅实心段的浇筑中,使用的即是滑模施工。本滑模的平台系统的主要分组成部分为:
模板、桁架和提升牛腿。模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桁架上再和提升牛腿连结起来。
滑模施工有以下几个要求:
①有健全的生产组织机构,紧凑的施工组织安排。
②混凝土有较好的工作性能。
③混凝土施工必须连续作业。
④各千斤顶的行程必须一致,以免造成墩柱倾斜,扭转。
在13#左幅墩柱3米实心段浇筑完毕后,经理部召开了总结大会,在会上提出了以下几点:
①本工地紧挨湘西,地形高低起伏不平,密布崇山峻岭,因此大电经常有故障,很多时候在毫无通知的情况下就停电了,而且一旦有故障维修不方便。因此本条无法解决。
②现场的拌合站为旧拌合站,故障比较多,一旦故障维修耗费时间,而备用拌合站生产能力有限,平均每10分钟才能生产1方混凝土。而由于地形限制,本标纵向便道未能完全贯通,无法从别的拌合站调运混凝土,因此只要拌合站一出故障即无法正常供混凝土,造成混凝土施工突然停顿。
③由于混凝土所用得细骨料是机制砂,初凝时间极短,经过多次调整依然没有改观。混凝土工作性能差,导致模板所受侧压力相差大,同时模板与混凝土凝结力相差大,因此造成工作平台偏向模板侧压力大的一侧,同时在油压相同的情况下,千斤顶的行程不一致。
为保证工期和提高墩柱内在及外在质量和控制成本,在总结了13#左幅墩柱3米实心段施工过程后,结合滑模施工特点和现场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滑模施工工艺在本工程中无法继续实施下去,因此决定改为滑翻结合的施工工艺。
2.2 滑翻结合体系组成及特点
2.2.1滑翻结合体系组成
由于本工程的滑翻结合体系是在滑模体系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内模依然采用滑模,只是外模采用翻模。因此,本滑模体系的组成基本和滑模体系组成差不了多少,爬升系统和桁架的连接方式并无变化,只不过外模没有固定在桁架上,外模采用花篮螺丝及吊杆吊在提升牛腿上,通过轴承活动可调节模板的水平移动,再通过调节螺杆顶在桁架上以保证模板尺寸。示意图如下:
2.2.2滑翻结合工艺中模板施工步骤
① 外模: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松开滑竿螺丝,使外模悬吊体系松弛;反向拧调节螺母,使调节螺杆松开没有顶住桁架。将模板往外拉,使之离开混凝土之后,模板就只用花篮螺丝吊着,将四面模板拆完后。提升桁架及外模,提到一定高度后将外模往里推,再调整花篮螺丝,使模板水平;再正向拧调节螺母,使调节螺杆与桁架顶住后,再微调花篮螺丝,将外模水平调精确后,再正向拧调节螺母,使调节螺杆与桁架顶紧。保证模板垂直而且模板与混凝土搭接部位不漏浆。
②内模:由于内模依然采用滑模施工,因此内模滑升需在混凝土刚初凝的时候,内模滑升不宜太快,严格控制滑升速度。每滑升20cm左右需用限位环调整一次千斤顶的行程,以消除千斤顶行程差,保证模板的垂直度,防止内模倾斜或扭转,保证墩柱的壁厚和内腔的外形误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2.2.3滑翻结合施工工艺优缺点
由于本方案是在滑模施工工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因此本方案在继承了滑模施工工艺的一些优点的同时克服了滑模施工工艺的一些缺点,这些上文已有叙述,因此在这就不赘述了,下面就列一下鄙人愚见的几个缺点。
①内模提升时间有一定的限制,不宜在混凝土凝固后提升。由于内模依然使用的是滑模,因此要求内模在混凝土初凝前提升完,这就要求有一个人专门控制内模的提升、同时对施工用电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内模提升前不能断电,而现场发生过好几次突然断电现象,造成内模无法正常提升,只得重新割开内模,拆完内模之后又重新拼装;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