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胰腺原发性类癌CT特点和鉴别(附5例研究).doc

胰腺原发性类癌CT特点和鉴别(附5例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胰腺原发性类癌CT特点和鉴别(附5例研究)

胰腺原发性类癌CT特点和鉴别(附5例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原发性类癌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类癌的CT表现。结果: 本组病例肿块最大径2.0~11.0cm,平均6.4cm。CT平扫肿瘤实质较胰腺稍低,密度均匀者2例,不均匀者3例,肿块钙化者1例。动脉期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者3例,轻度强化者2例,肿瘤实质密度均于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其中1例中央坏死明显,无强化,整个肿块呈囊状;静脉期肿块强化程度明显,与胰腺相似或稍低;1例延迟期肿块强化程度高于胰腺。肝转移1例,同时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血管侵犯。未见胆管及胰管扩张。结论: 胰腺类癌CT表现主要有较少引起胆道及胰管扩张,对周围血管较少累及,钙化较常见;增强后肿瘤实质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与胰腺相似,延迟期强化程度高于胰腺。 【关键词】胰腺疾病;类癌症;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39-02 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胃、肠、胰腺、胆囊、鼻咽、肺、胸腺、肾、前列腺、卵巢以及皮肤等部位,其中85%发生于胃肠道,1%发生于支气管[1] 。原发于胰腺的类癌极少见,仅占胃肠道类癌的2.2%,自1907年至今,国外文献报道156例[2] 。其影像表现国内外文献报道均较少,且多为个案报道[3-5] 。笔者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类癌,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3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类癌患者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28~52岁,平均46岁。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痛(3例)乏力伴消瘦(1例)和上腹不适(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1例(因肝血管瘤复查时发现)。实验室检查:3例行甲胎蛋白检查均为阴性,其中1例CA199轻度升高。手术切除4例,1例行剖腹探查行肿瘤活检术。1例术后3年复发。 1.2设备及参数: 5例均采用GE Hispeed-Daubl螺旋CT机行中上腹部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其中1例还进行了延迟期扫描。层距、层厚均为5mm,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螺距1.0.对比剂使用碘海醇(300mg I/ml),剂量为1.5ml/kg,注射流率3.0ml/s,注射开始后25s行动脉期扫描,60s后开始扫描为静脉期,延迟期为注射后5min开始扫描。 2 结果 2.1 CT表现: 肿块位于胰腺头部及尾部个1例,体部2例,几乎累及整个胰腺1例。肿瘤呈类圆形2例,椭圆形1例,不规则形2例。最大径2.0~11.0cm,平均6.4cm。CT平扫肿块实质密度较胰腺稍低,CT值29~54HU(平均44.2HU),密度均匀者2例,不均匀者3例。肿块钙化者1例,呈斑点状、不规则块状钙化。边缘清楚者2例,部分清楚者3例。动脉期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者3例,轻度强化者2例,肿块强化程度均低于胰腺,CT值60~109HU(平均86.8HU);静脉期肿块强化程度与胰腺相似或稍低,CT值80~120HU(平均97.1HU);1例延迟期肿块强化程度高于胰腺,CT值96~100HU(平均98.6HU)。肿块内均存在不同大小的坏死区,呈斑点状、斑片状或大片状,增强后显示明显,其中1例以中央坏死囊变为主,1例中央小片状坏死与肿瘤实质形成“靶征”。肿块包绕胰周血管并围绕多个淋巴结肿大者1例。与脾门及十二指肠分界不清者各1例。肝转移1例,同时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血管侵犯,肝内可见多发结节状病灶,平扫呈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后部分病灶边缘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无强化,部分病灶全瘤强化,静脉期病灶仅边缘轻度强化。同时伴有肝血管瘤及肾癌者各1例。5例均未见胆管及胰管扩张。 2.2手术及病理表现: 手术见2例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器官无粘连;1例与脾门紧密粘连,难以分离,同时切除肿物及脾;1例肿物包绕血管及周围多个淋巴结肿大,并伴有肝内多发转移,同时合并肾癌,1例与十二指肠固定。大体病理见肿瘤有包膜者2例,4例切除的肿瘤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及囊变。显微镜下1例肿瘤边缘呈浸润性生长,1例肿瘤与脾门粘连但未见侵犯脾。肿瘤瘤细胞呈条索状、巢状和小片状排列,细胞大小一致,纤维间质内可见玻璃样变性和黏液样物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为阳性,??蛋白A阳性3例,细胞角蛋白阳性5例,突触素阳性3例,胰岛三项(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抑素)均为阴性。 3讨论 3.1概述: 类癌的生物学行为不同于常见的胃肠道腺癌 ,前者侵袭性较后者小。类癌起源于胚胎发育期神经脊的??细胞,具有??亲银特性,能分泌多种肽类及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