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让说明文教学守望自己家园
让说明文教学守望自己家园 有人说,说明文太容易教,不能见教师水平;也有人说,说明文太难教,不容易出彩。说太容易教,是因为说明文结构清晰、语言简明、一说就明,学生一下就能读懂课文,没有嚼头,难以深化、升华;说太难教,是因为说明文缺少曲折的故事、动人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无法煽情,玩不出花样。
以上两种偏见,其实源于同一个问题――没有认识说明文的个性特征,没有发现说明文的文体特质,没有弄清说明文的教学目标。于是,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事物性说明文时,主要停留于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因为内容太过简单,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千方百计拓展关于该主题更多知识:教学《恐龙》,教室成了恐龙展览室,模型、图片竞相登场,课文成了引子、摆设;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让学生搜集大量相关知识阅读分享……事理性说明文也不甘示弱,如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学生不学《人类的老师》这一“文”,而主要关注“仿生学”这一概念,即课文的“内容”,大量罗列除文中以外的仿生学事例,课堂成了地地道道的常识“杂货店”,说明文教学成了“常识课”,而承载常识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则被远远抛在一边。说明文教学抛弃了自己的家园,辛勤地在别人的土地上劳作。
怎样抓住说明文的独特个性,明确说明文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用,瞄准说明文教学的准确定位,让说明文教学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近日,特级教师姜树华用课例《假如没有灰尘》(人教版第九册)进行了积极而深入的探索。
一、 鼓励速读,注重捕捉信息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层出不穷,要求社会成员具备快速、高效的阅读能力,学会搜集、处理、运用、传递信息。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姜树华老师认为,说明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上述素养优势明显,责无旁贷。因为就教学形态而言,说明文的教学属于“应用性阅读教学”,即“把文本当作有用的对象,阅读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和得出结论”。课程标准也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
根据说明文层次清楚、结构明晰的特点,姜树华老师教学《假如没有灰尘》要求学生通过快速、准确、高效的阅读迅速抓住要点,在获取相关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提高阅读速度,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假如没有灰尘》全文660个字,姜老师现场发放教材,目的就是要学生在没有事先接触教材的情况下通过有效速读搜集信息。他明确规定用2分钟的默读时间,完成“假如没有灰尘”这一假设结果的搜集。教学时,控制时间,反复强调速度的重要,并要求学生平时阅读注意锻炼速读能力,养成有效捕捉信息的习惯。
二、 引导品读,注重揣摩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注意文本写了什么,更应该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读,揣摩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言语风格,研究文本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对文本表达方式和言说风格的揣摩中实现言意共生,承担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
相较于其他文体,说明文讲究内容的科学、语言的精准、结构的明晰,常常运用打比方、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普适的“这一类”说明特点基础上,每一篇说明文都有着区别于“他篇”的说明方法与特点,《假如没有灰尘》一文以“假设式的表达”最为特别。几乎从儿时开始,我们对灰尘危害的认识就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作者以“假如没有灰尘”为题,切中了读者心愿,顺承了读者的常态思维,形成了交流的共鸣,奠定了抛出观点的基础。“假如没有灰尘,世界会怎样”这一设问从课题开始反复出现了六次,“假如没有灰尘”的后果一一罗列,这种罗列让读者有些应接不暇,读起来让人越来越紧迫。当然,作者并没有单独进行假设,4~6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灰尘的重要作用加以进一步强调和总结。“假设式的表达”在本文运用到了极致,超越了文中如“列数字”“作比较”等其它说明方式的功效。因为假设,把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表述得不仅清楚明白,而且生动形象。
针对文本的这一特点,姜树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对比品味揣摩。在学生搜集出所有假设结果的基础上,他要求学生琢磨着读出“假设”的感觉。读出设问句,读出中心句,自问自答,一人问多人通过朗读回答,在不断的朗读中,学生渐渐感觉到假设的不可思议的程度越来越深,灰尘与人类的生息关联越来越大,“假如……将……”的句式也渐渐从句段中凸显出来,在“得意”的过程中,他们深入“得言”,渐进明白了全文的架构与说明的顺序,明白了设问的行文方式、总分的行文方式,明白了4~6自然段整齐中又有变化写法的妙处。
为了让学生明白本文特有的“假设”式描写的功效,在学生以为文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F正谱长城谣声乐正谱钢琴伴奏五线谱子乐谱曲谱艺术歌曲歌谱音乐学院版.pdf
- 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与备案审查制度.pptx VIP
- 2016沪S204 排水管道图集.pdf
- 幼儿园课件:《花匠种花》.pptx
- (高清版)DB43∕T 2748-2023 蒸汽锅炉应急处置导则 .pdf VIP
- DB34T3924-2021水稻抗倒性鉴定方法.pdf
- 2025年焦作师专历年数学试题单招 .pdf VIP
- ISO IEC 22989-202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概念与术语.pdf
- 地质灾害与应急调查培训课件.pptx
- 【容联云通讯】全产品介绍材料V1.4.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