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让活动德育成为育人“脚手架”
让活动德育成为育人“脚手架”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德育工作难做,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导,总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之类的话。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往往会感到,孩子们一些高尚品行的形成,并非是我们教师有意识给孩子们讲课,让孩子们背诵很多条条框框得到的,而是在学校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潜移默化而形成的,许多道理是孩子们在体验活动中自己感悟出来的。其实,早在明代,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王明阳就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他认为,不仅要认知,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可见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意识到了活动育人的重要性。如果离开了活动体验,德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活动实践体验是认识真理的渠道,孩子们通过亲力亲为,从活动体验中获得的德行,才更有生命力。建校三年来,学校在活动德育方面做了点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开辟渠道
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自我对话的舞台,是促进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标准。学校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努力拓展道德活动体验的空间。
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活动,促成实践基地系列化,优化实践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地理环境优势,走进社区,走进交警,走进派出所,走进消防队,走进博物馆,参加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募捐、探视病人、军训、形象设计、演唱会、诗歌朗诵会、文学社、英语短剧表演等寓德于美、寓德于艺的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从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体验生活的苦与乐,体验竞争的艰辛和合作的愉快,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烦恼。
如,在学校一年一度的“爱心义卖”活动中,学生们积极争当爱心摊位的售货员、收银员、推销员、市场管理员等,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海报,布置了爱心摊位,义卖物品的包装、标价也别具一格。在活动现场,各具特色的爱心摊位,如,“爱心小站”“爱心屋”“爱心超市”整整齐齐排列着。摊位上义卖品琳琅满目,有中外名著、杂志、学习用书、笔记本、玩具、储蓄罐、圆珠笔、笔袋、漂亮饰品、工艺品等。购买的同学们不仅买到了价廉物美的物品,更是献上了自己的一份无私爱心。在这项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爱心意识,学生们还身临其境地感受完成了身心体验,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体验,帮助和引导他们把生活经验和习得知识提炼出来,使思想升华,学习进步。
二、情境创设
行动是体验的源泉,是道德内化的条件。要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在道德体验中来改变道德境界。我们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是走出学校,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去实践、去体验。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以身临其境去直接体验的经验,可向他们提供生活素材,通过情境的创设,生成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相应的体验,促使学生感悟。
1.活动体验,拉动内需
我们的德育要从学校、从教室走向社会,在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间来实施德育工作。我们要坚持让孩子们从基础道德的活动体验做起,让所有的孩子能在不同的活动中展示自己和锻炼自己,我们要精心策划好每年的校园五大节,春有读书节、艺术节,夏有实践节,秋有体育节、科技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唱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科学的主旋律,体验美好的思想感情,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利用自身优势和志趣,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体验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素质教育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协同合作,品尝成功的快乐。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进入“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2.走进自然,生发感悟
在德育实践中,可以开展大自然探秘、远足、野营、旅游、军训等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或者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行为及其后果,从而诱发和唤醒其道德体验。
大自然常常会激起人们的联想,对人生哲理产生顿悟之感,因此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感受自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悟能力,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学生发生正向情感体验,唤醒心中美好的人生感悟,进入美善的道德境界。
3.对比讨论,辨析明理
两难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引入道德事件,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要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水平,对情景的认识、对策存在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有分析研究的可能,有利于学生在充分的讨论、辨析后做出道德选择,从而提高道德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留心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又有道德意义的事件或学生道德关系中暴露出来的“热点”问题,这样的道德问题才能引起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射线检测二级题库1.pdf
- 2025年初中信息技术初二水平会考真题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pdf VIP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doc
- 05S804 矩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docx
- 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中小学组)题库及答案.doc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半期试卷西师版.pdf
- 2024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校园招聘163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docx
- 中华慈善总会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再次申请表201412版.pdf
- 2025年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2025年初中信息科技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及答案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