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对岩溶区饮用水源地水量影响和对策措施.docVIP

公路建设对岩溶区饮用水源地水量影响和对策措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路建设对岩溶区饮用水源地水量影响和对策措施

公路建设对岩溶区饮用水源地水量影响和对策措施   [摘要]西龙潭是滇中某县城北部的一个岩溶大泉,为当地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供水源地。在龙潭汇水区内拟建设一条高速公路,通过调查,对龙潭饮用水源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调查,查明西龙潭饮用水源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高速公路经过龙潭地下水汇水区、径流区可能造成龙潭地下水水量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岩溶区 饮用水源地 水量影响 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41.6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35-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也显得日益重要。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穿越沿线饮用水源,尤其是本文中分析的西龙潭饮用水源地,作为供水水源同时又处于岩溶发育地区,公路建设施工不可避免会对饮用水源地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在项目建设前对其影响进行调查分析,防患于未然。 1项目概况 拟建高速公路有9.19km的路段要经过西龙潭岩溶大泉的汇水区,其中7.145km路段穿越龙潭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见图1。 2西龙潭水源地地质环境背景 2.1地层岩性 调查区处于扬子地层区的昆明地层小区,出露地层较多,时代自下古生界至新生界第四纪均有分布,主要出露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2.2地质构造 龙潭位于区域上著名的小江断裂西枝南端,新构造运动迹象明显,地层受构造影响极深,小断层、节理裂隙、赋水向斜等有利于地下水接受补给、运移和存储的构造十分发育,西龙潭汇水区即为一个向斜储水构造―梁王山向斜。 3西龙潭水文地质条件 3.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富水性 调查区内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三大类型。 3.1.1松散岩类孔隙水 孔隙水主要分布在盆地和冲沟底部,含水层为湖积、湖冲积(Q4l)层,岩性由细砂、砾、粘土夹粉细砂组成。钻孔涌水量6.57-10.5L/s,透水性中等,富水性弱。 3.1.2基岩裂隙水 裂隙水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龙凤山一带,其它地区也有零星分布,含水层主要有N2、J1、T3y、P2β、P1d、D2h、∈2c、∈2q、Zbn、Zac,岩性为泥质砂岩、页岩等。 3.1.3碳酸盐岩岩溶水 调查区内碳酸盐岩广泛分布,是区内的主要地下水类型。岩溶水水量丰富,排泄集中,动态变化大,分布不均。 (1)碳酸盐岩岩溶水 ①富水性强的岩溶含水层 含水层为P1q+m、C2+3和Zbdn ,主要分布于调查区北东部的石寨河梁王山一带和南西部的麒麟山一带,岩性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地表、地下岩溶发育强烈,且比较均匀,岩溶率10-26%,平均地下径流模数7.33-15.05l/skm2,最大降深涌水量15.16-32.84L/s,富水性均一。 ②富水性中等的岩溶含水层组 含水层为C1d、∈2d和Zbd,零星分布于调查区北部的新庄至杨柳冲一带,呈条带状展布,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灰岩、灰岩夹白云岩,偶夹砂页岩。地表岩溶发育,多见溶沟、溶槽岩溶形态。平均地下径流模数4.3-6.8l/skm2,最大降深涌水量8.7-14.8L/s。 (2)碳夹碎岩溶裂隙水 含水层为D2-3、∈2l,主要分布于北部小屯村、北西部的风口村以及西部的官仓山、小洞一带,岩性为白云岩夹石英砂岩、粉砂岩、钙质页岩,地表岩溶以溶沟、溶槽出现,地层接触带易出露泉点,富水性中等。 3.2地下水系统及补径排特征 3.2.1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 西龙潭岩溶水系统汇水区主要位于梁王山向斜构造范围,主含水层为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q+m),向斜构造底部及北西、北、东、南东四面大部存在二叠系下统倒石头组(P1d)页岩、铝土岩、煤层弱透水地层构造隔水边界;F4阻水断裂在北东端马庄和南西端西大河水库一带构成西龙潭岩溶系统构成隔水边界(见图2)。在向斜南西部麒麟山东坡马鞍山―龙泉箐―小官庄为透水断裂(F1),断裂东、西两盘均为P1q+m石灰岩,为开放型边界。根据地表岩溶形态和构造条件分析,马鞍山―龙泉箐―小官庄断裂以西P1q+m灰岩出露区地下水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基本一致,分水岭以东为西龙潭岩溶水系统汇水区。因此,西龙潭岩溶系统汇水区以梁王山向斜两翼P1d地层出露带及F4断裂共同围成的带状区域为主,麒麟山一带F1透水断裂西侧P1q+m石灰岩出露区以地表分水岭为西龙潭岩溶水系统汇水边界,汇水区面积56.244km2。 西龙潭为该向斜构造区地形的最低点,东、西两侧小官庄―萝葡村一带约2km的范围为倾覆向斜的轴部下游位置,如同堰槽出水口,西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