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程学 word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土保持工程学 word版

第一章 绪 论 该门课程属于必修专业课,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努力掌握! 水土流失(soil erosion and water loss)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山丘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水土流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损失,也称水土损失”(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第400页)。土壤侵蚀的形式除雨滴油蚀、片蚀、细沟侵蚀以及滑坡等形式侵蚀。水的损失一般是指植物截留损失、地面及水面蒸发损失、植物蒸腾损失、深层渗漏损失、坡地径流损失。在中国水土流失概念中水的损失主要指坡地径流损失。 水的损失过程与土壤侵蚀过程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水的损失形式中如坡地径流损失,是引起土壤水蚀的主导因素,水冲土跑,水土损失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坡面径流以及其他水的损失形式都会引起土壤侵蚀。因此,有些增加土壤水分贮存量,抗旱保墒的水分控制措施不一定是为了控制土壤侵蚀。中国不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如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大气干旱、土壤干埋与土壤侵蚀作用同样地对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水的保持与土壤保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水土保持的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 在古代,人类主要是结合农业生产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公元前956年中国古代《吕刑》:“平水土”“平治水土”的记载,相当于现代的水土保持工程。 涉及水土保持理论的文献最早见于《国语》(公元前550年)。书中指出:“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古代先王有不毁坏山陵,不垫高薮泽,不在河流修堤防,不宣泄沼泽的说法。这样的认识对当时保护森林和保持水土,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历代劳动人民还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战国末期(公元前221年),劳动人民就已采用“高低洼整地”的方法蓄水保墒,商代已创造了防止坡地水土流失的“区田”法,此法颇似今天山区群众采用的“掏种”和“坑田”法。 中国早在西汉已经出现了梯田。水平梯田是我国年代久远的水土保持方法,且驰名于世。事实上,水平梯田几乎与农业一样古老,广泛地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如北非、地中海沿岸、法国、中美洲及亚洲、日本、印度、菲律宾、韩国及东南亚等地。日本占领时代,则曾在蔗园、茶园和桑园推广,现今仍是台湾省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占全省水土保持工作量的50%以上。 筑淤地坝是黄河流域群众具有独创性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黄土高原山西汾西县修筑淤地坝约有400余年的历史。洪洞、赵城等县的坝地,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比较集中连片,已形成沟地川台化,充分发挥了增产、减沙作用。 引洪漫地,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在我国黄土高原也有悠久的历史,陕西省富平县赵老峪的引洪漫地,起源于战国时的秦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它使“地土干燥的穷乡僻壤”变为“土润而腴”的肥沃良田。赵老峪与定边八里河、礼泉赵镇、泾阳冶峪河合称陕西四大古老引洪渠,发展引洪漫地数千公顷。 国外水土保持工程的发展特点与各国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关系密切。欧洲文世复兴以后,围绕因滥伐山地森林而引起的山地的荒废,阿尔卑斯山区各国采取了以恢复森林为中心的森林复旧工程,取得一定的成效。奥地利1884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荒溪治理法”,总结出一定完整的防治荒溪侵蚀的森林—工程措施体系,把森林与工程结合在一起。1886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以日本关东山洪及泥石流灾害为契机,在原有的“治水在于治山”传统思想的基础上,于1928年创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砂防工学(即水土保持工程学)。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各国及日本主要针对山洪及泥石流灾害修筑水土保持工程学。另一方面,随着土壤科学及山地农业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开始形成土壤侵蚀及其防治学。 二、现状 (一)土壤侵蚀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全国,而且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强烈。侵蚀主要有水蚀、风蚀、冻融侵蚀等类型。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土壤侵蚀面积达4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其中轻度以上水蚀面积179万km2,风蚀面积188万km2,冻融侵蚀125万km2。详见表1-1。 表1-1 全国土壤侵蚀强度面积统计 万km2 项目 土壤侵蚀 土壤水蚀 土壤风蚀 冻融侵蚀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轻度侵蚀 254.03 51.59 91.91 51.23 94.11 50.16 68.01 54.23 中度侵蚀 135.05 27.42 49.78 27.74 27.87 14.86 57.40 45.77 强度侵蚀 47.64 9.67 24.46 13.63 23.17 12.35 极强度侵蚀 25.76 5.23 9.1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