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上海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PDFVIP

十一五上海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十一五”上海人力资源开发 * 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导 语:人力资源是上海崛起的重要支撑 上海,经过了近百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为现代化的发达城市之一。 ——回眸过去,上海海纳百川,人才辈出,经济、文化和科 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推动着整个国家前进的步伐,在中华民族 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审视今天,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承担 着率先实现现代化和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托,肩负着 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重任; ——展望未来,上海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再次成为世界最 具有发展活力的城市。 *本文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2004年初委托的“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的报告,获上 海市第八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1 (一)繁荣的经济:人力资源和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 市,成为远东地区的金融、贸易和经济中心。 当时上海外商云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集中,工业基础比 较雄厚,贸易交换频繁,经济十分繁荣。上海是全国近代工业的 中心,据统计,抗日战争前上海近代工业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 一半[1]。1933 年至1936 年间,上海对外贸易总额分别为当时香港、 日本横滨的一倍左右[2]。1935-1936年上海的国内贸易进出口总值 约 4 倍于汉口和天津,5倍于广州,6 倍于青岛,在“黄金水道” 的长江流域处于龙头地位[3]。同时期,上海银行库存资金占全国 资金的 76%,全国外资银行共有 32 家,其中上海就有 27家。1931 年上海港口的吞吐量位于世界第 7 位,超过香港和鹿特丹[4],上 海的金融和航运业在远东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代上海经济繁荣,为人力资源集聚和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 前提。 (二)开放的文化:人力资源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催化 上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城市,为多元文化 的发展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前致性条件。当时大量的移民分别 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大洲,形成了一个包括产业工人、资产阶 级和知识分子等在内的城市化中坚力量的新上海市民群。这一人 群很快化合出一种东西方文明、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并 存的混合文化,“海派文化”就是这种化合后的产物。 [1]《上海研究论丛》10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 年版,P70。 [2]《上海全书》,学林出版社 1989 年版,P2。 [3]《上海研究论丛》11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年版,P20。 [4]《上海研究论丛》11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年版,P23-27。 2 “海派文化”冲击力、创造力大;新文化运动中,上海成为 中国知识分子用西方新思想批判传统封建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上 海文化通过不断的延续和发展,积淀在广大市民大众日常生活之 中,海派文化成为上海人的一种特有的精明内涵,同时也对优秀 人才的产生发挥出重大影响。 上海的“海派文化”没有原生态文化固有的封闭,它宽松而 自由,实用又敏感,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特别是对于人才的吸 引、发展极其有利。在当时的上海,依靠人后致性能力(个人努 力程度)的发展空间广阔,上海成为各种人才蜂拥而至的奋斗和 创业的大舞台。文化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