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
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
【摘要】:通过对中国近代史和城市规划史的研究,并以近代几个租借地城市的规划为例,阐述了近代城市规划和战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城市规划史;战争
WAR AND EARLY—MODERN URBAN PLANNING OF CHINA LIAO Weili
ABSTRACT:Through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urban planning studies, and a few concessions to modern urban planning, for example, described the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a close link between the war.
KEYWORDS:Chinese carly.modern history;urban planning.modern history;war
1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源起
1.1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开端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遇可以认为出现在鸦片战争(1840—1842年)之后,尽管之前可能也有一些接触,但是鸦片战争无疑是西方文明通过暴力打破中国传统文化厚厚的城墙,至此西方文明如洪水般涌入了曾经闭关自守的国家。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英国利用其东印度公司对中国大量倾销鸦片,而清政府制定的禁烟条例在中国得以有效的实施使得相关国家的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840年6月,由四十八艘舰船和陆军4000人海军2~3千海军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清军武备废弛、敌情不明、指挥紊乱,因此屡战屡败。至1842年,英殖民主义军队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清政府的经济命脉被切断,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根据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和广州五处相继开放为通商口岸,并将土地使用权一并割让。在这些地区,外国势力集团开始确立自己的治外法权,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社区以支持其特有的生活模式。从城市发展史来看,这些通商口岸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起源,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从这里传播开来。1856年~1860年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又被迫开放了天津、汉口、九江等5个通商口岸,至此中国共开放了10个通商口岸[1]。
鸦片战争后的100年,中国再也没有能力将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偌大的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至此,中国屈辱的百年近代史开始了。
1.2 工业革命与中国近代的城市
随着工业革命爆发,西方国家相继于16、17世纪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如英、美、法等国,属“早发内生型现代化”,而中国的近代化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比欧洲整整晚了200年,和日、俄等国属“后发外生成型现代化”。
当中国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史已经走到了现代史的前期,日本、俄国等“后发外生成型现代化”国家借鉴欧美强国的经验,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迅速转型,静态乡村向动态城市快速转化,国力和现代化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处于半殖地民半封建社会中的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确实踌躇而扭曲的。中国的开放是被动式的开放,面对帝国主义的压力和自身条件的滞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仅限于一些通商口岸,而绝大部分的中国仍处于以自然经济的农业为主的封建体制中,全国各地的现代化不仅在时间上还是层次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近代的城市和乡村、沿海和腹地呈现出一种分明的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
而这种结构,也深深的影响中国城市的发展。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呈现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体系——新建筑体系和旧建筑体系[2]。
受新建筑体系影响的城市在近代中国是极少数,主要是一些通商城市,而新建筑体系又首先出现在通商城市中的租借内,近代史初期,中国近代城市租借的规划和建筑体系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同类规划和建筑形式中直接输入和引进的,而殖民者考虑到殖民的需要,国外的建筑师在设计中采用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这些建筑的所有者希望通过创造一种与其本国建筑相类似的形式而表达其殖民主义的野心,我们很容易能够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殖民建筑中找到这样的痕迹。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的前期,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建筑都是外国殖民需要的衍生物。
而中国广大的其他区域依然沿用传统的旧建筑体系,继承了传统的建筑技术体系和空间格局,基本上保持了因地制宜、因才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是旧事物,却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2 战争与近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分期
根据近现代城市规划史研究专家李百浩教授提出的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方法,可将整个近代百余年的城市规划文化发展历程分为3个时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