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国家法律法规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规定.doc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国家法律法规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规定.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国家法律法规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规定

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规定 (1995年4月7日劳动部发布) 总 则 (以下简称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管理,提高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保障作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厂内机动车辆,是指限于企业厂区范围内(含码头、货场等生产作业区域或施工现场)行驶及作业的机动车辆。 安全技术要求 车辆应车容整洁、车身周正。车辆的装备、安全防护装置及附件应齐全有效。 车辆的整车技术状况、污染物排放、噪声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及规定。 全车各部位在发动机运转及停车时应无漏油、漏水、漏电、漏气现象。 第七条 车辆发动机应安装牢固可靠,动力性好,运转平稳,无异响,起动和停机性能良好。 发动机起动系、点火系、燃料系、润滑系、冷却系应机件齐全,性能良好,安装牢固,线路、管路不磨碰。 车辆方向盘的最大自由转动量从中间位置向左右各不得大于30度。 第十一条 车辆的方向盘转向及前轮侧滑量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 前轮定位值应符合设计规定。 第十四条 车辆及挂车必须设置彼此独立的行车和驻车制动装置,制动装置的各零部件应完好有效。 第十六条 气压制动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标准及规定,必须装有放水装置和眼压装置。 机械式制动器、拉杆拉线等机件应完好无损。 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不应有自行制动现象;当挂车与牵引车意外脱钩时,挂车应能自行制动,牵引车的制动仍然有效。 车辆的制动距离、跑偏量、驻车制动性能要求等应符合有关标准及规定。 第二十一条 车辆均应设置喇叭,其性能应可靠,喇叭的音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噪声规定。 车辆的各种仪表应齐全且灵敏有效。 车辆轮胎的充气压力应符合其技术性能要求。轮胎胎面的局部磨损不得暴露出轮胎帘布层。 车辆同一轴上的轮胎应为相同的型号和花纹。车辆转向轮不得装用翻新的轮胎。 车辆的钢板弹簧不得有裂纹、断片和缺片现象,其中心螺栓和U型螺栓须紧固。 减震器应工作正常。车架不得有变形、锈蚀、弯曲,螺栓、铆钉不得缺少或松动。前后桥不得有变形、裂纹。 第二十八条 变速器应无裂纹,变速换档灵活、轻便,自锁、互锁可靠,变速杆无变形。 传动轴万向节应无裂纹和变形,锁止齐全、可靠;传动平稳,在运转时,不发生震抖和异响。 驾驶室的技术状况应能保证驾驶员有正常的劳动条件。 车辆驾驶室必须视线良好,风挡玻璃不得使用有机玻璃及普通玻璃。必须装设后视镜、刮水器。 300mm以上或设置有效的隔热装置。燃油箱应距裸露电气接头及电气开关200mm以上。 第三十四条 进入易燃易爆场所作业的车辆必须具有防爆措施。 全挂车和半挂车中间应加装安全防护装置。 各类厂内机动车辆还应符合各自特有的安全条件和要求。 安全管理 企业应加强对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管理,保证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运行。 企业应建立健全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厂内机动车辆应远台建立安全技术管理档案,其内容包括: 1.车辆出厂的技术文件和产品合格证; 2.使用、维护、修理和自检记录; 3.安全技术检验报告; 4.车辆事故记录。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厂内机动车辆牌照由劳动部统一设计、监制。 厂内机动车辆遇有过户、改装、报废等情况时应及时到所在地区劳动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厂内机动车辆驾驶人员属特种作业人员,由地、市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发证。 安全技术检验 企业就对厂内机动车辆进行年、季、月度及日常检查。 第四十七条 厂内机动车辆修复、改装后必须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检验,合格后方准使用。 受检单位如对检验结果有异议,可向上一级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复议。 第五章 罚 则 对违反本规定的企业,劳动行政部门可视情节轻重,并根据有关规定,分别给予通报、停驾、停驶、罚款的处罚。 对在检验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检验人员,应按有关规定查处。 附 则 本规定由劳动行政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