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概述1.1安全鉴定工作概况1.1.1评价工作程序说明大坝于1956年02月竣工,坝体填筑时间约57年,土体固结作用基本上完成,不会存在较大的沉降变形。2000年1月15日xx发生的5.9、6.5级地震,xx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发生的6.2、6.1级地震,2009年7月9日xx县发生里氏6.0级地震,使水库大坝枢纽建筑物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水库建成以来,水库蓄水均不是很理想,另外在加上近两年的异常气候使得原本难以蓄水的水库更难以蓄水,水库一直处于低水位运行,水库蓄水难以保证下游农田灌溉用水,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水库的病险状况,引起xx市及xx镇领导的重视,为早日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充分发挥灌溉效益,在xx市水利局统一安排下,xx设计院承担了xx水库的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根据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建管[2003]271号)、《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和《xx省小(二)型水库三类坝除险加固工作意见》的要求,结合xx水库的实际情况,经各方协调配合,鉴定工作进展情况如下:2012年11月20日开始对水库进行野外勘察工作,并与11月26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2013年4月底完成土工试验及地质报告编写工作,提交地质报告;2013年6月按安全鉴定的要求,完成本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2013年6月xx省xx市水务局组织专家对安全评价报告进行了评审,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形成本报告报批。1.1.2评价工作主要内容xx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工作主要内容包括:(1)收集工程勘测设计及施工资料,水文基础资料,现场检查及安全检测;本次现场检查主要对大坝坝体、坝脚、溢洪道沿线、输水涵洞及启闭设备、其他水库安全辅助设施进行了检查。(2)库区及建筑物工程测量;(3)地质勘察、钻孔试样物理力学实验;(4)依据基础资料、现场巡视检查结果及地勘资料,按《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和《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的要求,评价了工程施工质量,进行了大坝防洪标准复核、结构安全评价、渗流安全评价、抗震安全复核及金属结构安全评价,综合评价了大坝的安全等级,提出水库除险加固的初步建议,最终编制形成了《xx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报告中相关部分的计算分析按现行部颁标准、规范进行。其中,安全评价过程中完成的主要勘察实物工作量如下:①1:500枢纽区工程地质测绘。②探坑7个,进尺10.0m。③取土样8组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工作。1.2工程概况xx水库属于xx市xx镇,位于xx江支流xx小河上,水库坝址坐标101°3187E、24°0813N。测区位于xx高原中北部,山脉呈北西~南东向,地表以风化剥蚀为主,河谷多呈“V”字型,为低中山地貌。本工程原登记流域集雨面积为1.20Km2,本次安全鉴定在1:1万航测土上复核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1.20km2,河长为1.7km,主河长的平均比降为81.98‰。区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29.44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2020.80mm(20cm蒸发皿测量)。本次复核,xx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2.30m,水库灌溉面积0.042万亩,保护人口150人。本次安全鉴定复核水库总库容为25.55万 m3。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中相关规定,本工程规模为小(二)型水库,工程等级为Ⅴ等,主要建筑物等别为5级,设计洪水标准为重现期20年,校核洪水标准为重现期200年。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可知,工程所在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xx水库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溢洪道及输水涵洞组成。(1)大坝本工程坝体为 均质土坝,坝顶高程在1840.59~1841.65m之间变化,其最大坝高12.30m。平均坝顶宽约3.65m,坝顶长160.80m。根据实测地形图量测上游坝坡平均坡比为1:1.75,下游坝坡平均坡比为1:1.70。上游坝面未护坡,坡面不平整;坝顶未做硬化处理;下游坝坡未护坡,长有杂草和灌木;坡脚无排水措施。 (2)溢洪道本工程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为正槽式溢洪道,边墙采用浆砌石衬砌,表面用砂浆进行了抹面处理,底板采用混凝土浇筑。溢洪道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组成。桩号溢0+00.00~溢0+005.63为进水渠,进水渠底高程为1838.80m,本段采用喇叭口型式修建;桩号溢0+005.63~溢0+009.58为控制段,堰顶高程为1838.80m,边墙顶高程为1840.40m,为无坎宽顶堰型式。桩号溢0+009.58~溢0+043.45为泄槽段,其中桩号溢0+009.58~溢0+017.00坡比为i=0.050,溢0+017.00~溢0+02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