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子光谱第一章
分子光谱学 第一章:电子光谱(分子光谱概论) 第二章:吸收定律 第三章:分光光度计 第四章:紫外-可见光谱的灵敏度与选择性 第五章:紫外-可见光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第六章:荧光及动力学光度法 第七章:红外光谱(及拉曼光谱) 第一章 电子光谱(分子光谱概论) §1.1概述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光的能量被物质吸收,物质的能级发生改变,即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分子的运动形式和能级 在分子中,除了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外(分子中的电子运动),还有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和分子整体运动造成的转动。这三种运动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并对应有一定能级。 E分子 = E电子 + E振动 + E转动 + E平动 平动能很小且是连续的,一般忽略不计 E电子、E振动、E转动分别对应分子的电子能、振动能和转动能 所以分子的总能量可以认为是这三种能量的总和: E分子 = E电子 + E振动 + E转动 且ΔEe ΔEv ΔEr 1. 光(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 电磁波谱及分析方法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将电磁辐射看成是一种平面偏振波(或横向电磁波),由单一平面上振动的电场矢量(和垂直于电场矢量的磁场矢量组成,二者均垂直于其运动方向,并做周期性变化 描述电磁波的参数主要有:频率ν波长λ及振幅和速度等 波的叠加 y=Asin(ωt+φ)表述一束 波 Y:辐射的电场强度;A:振幅;t:时间;φ:相位;ω:角速度矢量 波的量子学说 Plank提出了波的量子学说,认为物质吸收或发射辐射是以一颗颗的能量单位或量子形式表现的,量子能量正比于其频率。Einstin引用量子学说并推广,认为辐射的最小能量单位是光子,能量为: E=hν h: plank常数( 6.626×10-34J·s) 2.电磁辐射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光谱是辐射与分子相互作用引起分子内部状态跃迁的结果,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问题,需要使用含时薛定谔方程进行求解,但难以求得精确解,一般采用含时微扰理论求解 上述各方程的解即可表明分子能级的各种状态 (1)转动能级:对于双原子分子的刚性转子,解得: 转动跃迁时的能级为: (2)振动能级: 2)有关原子光谱项的写法 (1).满支壳层的电子组态只产生1S,一般原子由满与不满支壳层组成,由于满壳层的总角动量和总磁矩均为零,则只考虑价电子即可。 (2).对不同支壳层中的电子,称为不等价电子,可以求出各电子谱项,对于同一支壳层中的电子,称为等价电子。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的限制(n, l, m, s四个量子数不能完全相同) ,谱项较少。 (3).有N个电子的支壳层和差N个电子就满的支壳层,电子组态相同。 (4).有等价和非等价两种电子组态,先分别求出两种电子谱项,再求这两组谱项的总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的矢量和( ) 3)双原子分子的电子能级 将双原子分子(及线型多原子分子)看成是一定程度上拉开的原子联合体,由于双原子分子的电子处于轴对称的力场中,此对称轴即为核间连线。与原子相同,也存在相应的电子能级和轨道(L=0,1,2,3…; s,p,d,f,g…) 分子电子能级跃迁定则 3. 分子的转动、振动和电子光谱吸收 分子的运动形式和能级 在分子中,除了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外(分子中的电子运动),还有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和分子整体运动造成的转动。这三种运动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并对应有一定能级。 E分子 = E电子 + E振动 + E转动 + E平动 平动能很小且是连续的,一般忽略不计 E电子、E振动、E转动分别对应分子的电子能、振动能和转动能 (1) σ→σ*跃迁 (2) n→σ*跃迁 (3)n→π*跃迁 R吸收带(Radikalartig,基团) 化合物分子中同时含π电子和n电子,可产生 n→π*跃迁 λmax大,但 ? 小(100): 丙酮λmax =280, ? =15 (2).多烯和烯炔烃 (4)芳香烃及其杂环化合物π→π* (环状共轭双键) B、E (E1、E2)吸收带 四种吸收带小结: 吸收带是指吸收峰在光谱中的波带位置,根据电子及分子轨道理论,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带有四种类型: R吸收带-由化合物中的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其强度小,ε100;λmax位于较长波长处,270nm。 K吸收带-由共轭体系中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其强度大,ε104;λmax比R带的短,一般200nm。 B 吸收带-由苯环本身振动及闭合环状共轭双键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在230-270nm
文档评论(0)